作者 / 向 向
运营 / 狮子座
互联网永远不会少了乐子,哪怕是商场。本周,京东、美团的新一轮外卖攻防战进入白热状态。
周一,京东率先发难,指某竞品平台玩起了“二选一”游戏,明确不允许骑手接京东秒送订单。随即,美团官方出面,否认了“二选一”指控,并内涵某平台配送延误问题主要是自身原因。
紧接着,刘强东时隔多年再度亲自下场,不仅亲自戴上头盔送起了外卖,还发表了重要“火锅讲话”,希望兄弟们再支持自己一次。一边请外卖小哥们吃火锅,一边许下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未来京东全职外卖员能达到百万级别”。
这厢王兴半年没更新过的微博又被翻了出来,被网友们怀疑是连夜清空,但好在有知情人士声明是半年不可见。但不管互联网上敲锣打鼓有多热闹,在深耕多年的美团面前比从外卖单量上看,京东和美团还远不是一个级别。
热闹是好看的,新鲜的羊毛也是要薅的,似乎,在新一轮的京东美团外卖大战中,骑手、商家和消费者,都不同程度地获益了。只有京东和美团两家自己的股价很受伤,4月22日,京东、美团股价都出现下跌。截至当日港股收盘,京东、美团分别大跌6.32%、4.62%,合计蒸发市值约665亿港元。
显然,对双方来说,暂时不存在赢家。
一、外卖成了香饽饽
不得不说,总是跟相对更贵的3C产品走的很近的京东,看上去跟外卖这门生意实在有点距离。
和其他光鲜亮丽的互联网生意比起来,美团的外卖实在是门苦生意,不说别的,利润率看起来就低得可怜。
根据摩根大通发布的全球在线外卖行业报告,2024年全球主流外卖平台预测净利润率在1.5%~3.3%之间,平均值仅为2.2%。其中,Uber旗下的Uber Eats以净利润率3.3%暂居榜首,美团的外卖业务净利润率为2.8%,而与美团分食国内市场的饿了么,甚至至今尚未盈利。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让数据更好看,美团不得不在报告上采取一些春秋笔法——比如,2022年二季度,美团开始把财报披露口径改为核心本地商业和新业务。2024年美团财报显示,本地商业板块收入2502亿元,收入增长20.9%,经营利润率由18.7%提升至20.9%。
但并不会有人质疑外卖对于美团所有业务的重要性。
美团的O2O业务最后一米,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环,最终由穿梭在林立的高楼与错综的小巷中的骑手们人肉完成,也正是成熟的骑手规模,最终如同引线一般,把美团零散而繁杂的商业版图,交织成了答卷。
也正是基于这种如同蜜蜂筑巢一般紧密的“工蚁”路径,美团的商业版图才能真正意义上,成功地由“民以食为天”的基本刚需小额消费,进一步升级到“衣食住行”。随着美团外卖增长速度放缓,自然而然走到了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时机。
当衣食住行都被覆盖,还有什么是能够进入这片工蜂叙事的商品呢?这一次,不妨把故事说的再大一些——于是,“闪购”全品类即时零售的概念上线了。
换句话说,看似是京东进攻本质上是防守反击,双方均在剑指要地。
二、是谁想要谁的蛋糕?
商场并不存在毫无准备的争斗。
双方舆论战正式白热化之前,4月15日,美团正式发布了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将其定位为“24小时陪伴消费者的新一代购物平台”,联合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旗的零售商、品牌商与本地中小商家,为消费者创造“闪购一下,30分钟好货到手”的购物体验。
但如果仔细追溯,早在2018年,美团闪购就在内部上线了,早期依托外卖履约网络,配送的非餐品类较少,比如充电器等应急需求,经过7年的发展,美团闪购的品类逐渐扩充到多个板块,包括蔬菜水果、酒水饮料、休闲食品、美妆护肤、潮流玩具、运动用品、母婴用品、宠物用品等,甚至是大件的家电,也可以配送。
只是,对京东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当“30分钟送达”成为现实,京东的次日达就变得不再那么具有优势。
京东的反击相对来说晚了一些,也可以说是早已箭在弦上。2023年底,郭庆就曾频繁现身达达,并密集与中高层管理者交流。而京东为了挖来郭庆,并投资了郭庆的橡鹭科技——一家做炒菜机器人的公司。
2024年,京东APP中上线了“秒送”频道,新增了外卖功能入口。2024年9月,京东从沃尔玛手中购得达达9.3%的股权,持股比例上升至63%。2025年1月,京东宣布拟私有化达达集团,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外卖业务做准备。
舆论战始终只是噱头。
构成外卖江湖的三个节点,是地图两端的消费者和商家,以及充当连接线的骑手。而京东的进攻也从这三方面展开。2025年2月11日,京东正是上线“京东外卖”,并同期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承诺在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
“0佣金”以及“起手社保”等针对骑手端的人性化号召与政策,则支撑起了整个舆论战,给这场商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关注。
与此同时,京东开始了自己最擅长的战略——把钱烧先烧起来,向友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学习,把优惠实实在在投放在消费者身上。
相较于消费者们熟知的满30-8,满40-12的大额优惠券,京东双手奉上满8-7,满11-10的低门槛高金额补贴,再加上商家本身的活动,原本单价需要10几块的咖啡奶茶,大部分都可以用一杯蜜雪冰城柠檬水的价格享受,当然,因为不知名原因下架京东平台的喜茶除外。
验收数据结果是这样:上线40天时,京东外卖订单量突破100万单,4月15日,单日订单量跃升至500万单,增速显著。舆论战升级后,“京东外卖崩了”成为热搜。4月22日晚8点19分,京东外卖当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
对京东来说可以说是小有成绩,但是对美团来说有危机感吗?
三、身经百战
美团实际上从未从“烧钱”大战中离席。
美团的第一场战争是在2010年,在“团购”风口下,雨后春笋一样往外冒新品牌的在一年之内甚至达到了5500家,彼时,拉手网融资高达1.6亿美元,大众点评融资1.27亿美元,而美元还只有A轮的1200万美元。
在所有人都忙着投广告清代言烧营销经费的时候,美团组建了自己的地推铁军,并从三四线城市打地推,再尝试包围一二线。2012年,互联网团购战争进行到白热化,几乎每天都有团购网站倒下,被人们戏称为“百团大战”甚至“千团大战”。
美团的生意其实并不复杂,在竞争最激烈的时代,用类似降本增效的方式引流,再用相同的路径往相似的板块拓展,从餐饮到电影,再到酒店、旅游……最终拓展成了庞大的版图。
王兴曾经自己讲过的一个“南极探险故事”:1911年,阿蒙森团队、斯科特团队两支南极探险队,都想完成人类首次到达南极点的伟大壮举。他们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出发,但最后只有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了南极,而且5人全都顺利地返回了基地;而拥有17个队员的斯科特团队落后到达,甚至在返程的途中全员遇难。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在路途中严格遵守的行进原则——不管天气好坏,必须坚持每天前进30公里。
道理实际上每个人都很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这样的策略也并不一定百战不胜。当互联网转向共享经济、打车、甚至社区团购,美团也没少花钱,收获的结果也并不完全都是好的。
只是,当我们看到京东以挑战者的姿态向美团进攻。
挑战者的姿态实际上京东并不陌生。2012年,刘强东在微博发出战书,宣称京东大型家电三年内0毛利,比苏宁、国美价格低10%。随后苏宁、国美高层在微博中回应了刘强东,宣布跟战,易迅、当当也加入战局,随即电商行业开启了一场大混战。
只是,当故事来到2025年,主题是早已经分出胜负的外卖大战,战略与2015年美团饿了么经历过的并无太大差距,只是多了一场舆论战,是否能真正撼动美团历时多年的耕耘呢?
或者,换个角度,京东匆忙迎战的外卖配送服务,真的能够击退美团想要分食零售蛋糕的决心吗?
或许,筹码还并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