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买了,戏没了是什么体验?

作者 / 耳东陈

运营 / 小饼干

演唱会、话剧、音乐剧、舞剧、live演出、脱口秀、冰演……线下演出经过三年特殊时期疯狂复苏,憋疯了的人们爆冲几轮过后带着满脑袋问号捂紧了钱袋子:

我是有多绿,看起来这么像韭菜?

你说TA打劫吧,哎~TA还送你张票……

跟绞尽脑汁继续榨油的资本/片方相对的,是逐渐醒过神来的韭菜们,提前半年打着阿云嘎旗号卖票的世界级音乐剧《剧院魅影》因为卡司“开盲盒”的骚操作终于惹怒了包括粉丝在内的戏迷们。

票价贵?性价比低?货不对板?骚操作?抢不到票?上天台?眼见着满腔热情变成一口胖气,线下演出的那些腌臜事那真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一期我们采访了几位分布在北京、上海两地的线下演出爱好者们,他们其中有的是音乐剧粉,有看演唱会的追星族,也有近乎退坑的话剧迷,还有只为凑热闹的杂食分子,有不吐不快,也有审慎思辨。

一、换卡如换戏,为啥还要开盲盒?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纽约百老汇史上最长演出时间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宣布将在2023年2月停演,好消息是,英国还有演出,并且中国也将引进中文版。

中文版的改叫《剧院魅影》,当时一口气开了三个“魅影”,分别是阿云嘎、刘令飞、何亮辰,后来又添了马佳,他在即将开始的长沙站中饰演“魅影”。《剧院魅影》预开票后没有公布单场的“卡司”,也就是观众不知道自己买的这一场会是什么演员阵容,堪称是音乐剧版的盲盒,更令部分观众担忧的是,在开票之初,观众甚至不知道女主角克里斯汀会是谁来扮演,到三月初三位女演员才被公开。

其实音乐剧有AB卡是常态,尤其是原版引进的音乐剧。像《歌剧魅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猫》,经典歌剧《图兰朵》《蝴蝶夫人》等,重要角色均设有AB卡,且都能成就经典,对老音乐剧人们来说,甚至对每位主演的唱腔、表演特色等如数家珍。对于这类作品盲开AB卡,老粉们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毕竟演员水平都对得起票价”,只有一种情况他们更期待“原班人马”——逢整数年的纪念版,主打一个情怀。

既然是常态,为啥《剧院魅影》还是撞到枪口被观众喷?“换卡如换戏”怎么就唯独在这显了大神通?归根结底是明星效应为本不规范的演出机制起到了负面作用,源头还是钱。

算笔经济账。据行业内的一种说法是,一部剧要演100场才能回本。不管座位卖出去多少,固定的人员、设备费用都是要付的,不同于电影一次性解决所有成本,音乐剧巡演、驻演过程中还要产生花费。原版《歌剧魅影》每周的票房高达80多万美元仍停演,说明入不敷出。即便如此,音乐剧仍被认为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线下演出形式之一,围绕其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百老汇每1美元票房能为其他产业带来7美元的收入增加。

成熟的生态中音乐剧尚面临如此冲击,更不必说起步没几年的国产音乐剧市场。国内的逻辑是IP为先,这个IP可以指热播剧集,比如《沉默的真相》《在远方》《猎罪图鉴》等热剧改编,受众由剧粉导流;也可以指明星,比如阿云嘎作为卡司之一的《剧院魅影》,受众由明星粉丝导流;还有一部分是给专门的音乐剧受众定制的,比如作曲家三宝的《金沙》,导演徐俊的作品《赵氏孤儿》等。

一旦出现这种“一个/几个人带火一部剧”的情况,“换卡如换戏”就会被强化,有明星效应的场次难抢不说,黄牛票水涨船高。这时候如果再叠上“开盲盒”的buff,大家都想等卡司出了再买票,黄花菜都凉了,只能求助于黄牛,不同卡司的票价能差出10倍。

《剧院魅影》如果抛开明星粉丝滤镜,其实这部戏在音乐剧观众中的口碑还是有微词的,因为到了开票的时候,这部剧的剧本仍处于“接近完成状态”,不止魅影没定,许多重要的角色也没定下来,“匆匆忙忙上马搞代餐,吃相有点难看”。常年在上海戏院里徘徊的资深音乐剧粉攒下来的票根加一起已经能买辆代步车,TA的道理就是花钱氪金骂人就有底气。

二、买不到的票,要看只能上“天台”

过去的夏天火的不止暑期档,还有骤然复苏的演唱会和live house。歌手们就像商量好一样疯狂开票,某段时间内kk的朋友圈里俨然成了晒票根的狂欢,五月天、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不一而足。

体感是能抢到票的概率不及盲买刮刮乐“爆本”,几乎每到开票时间,大家已经严阵以待,随后传来懊恼的叹气——抢到的都是在朋友圈刷到的。

有的伙伴抢票手臭,与“中标”无缘,全靠互联网姐妹接济。而这位姐妹饶是可以凭借手速,在转瞬即灰的人艺票版上有所斩获,也仅在五月天的场次“中标”,在周杰伦的混战中铩羽而归。而据常靠人肉抢票的TA们表示,要想抢过黄牛,已经越来越难,大麦上到处是代拍,留给“活人”的机会不多了。

除了演唱会,其他线下演出的票在这两年同样变得一票难求。伙伴们纷纷表示,嘴上骂着贵死了,手上却没闲着——明知抢不到,也要找刺激和参与感。

肖战版《如梦之梦》开票的时候,有伙伴为了抢票成功,愣是建了个20人的群,将身份证、电话等重要信息发进群聊,提前让大家填好信息,以秒为单位计时静待票版开放——结果仍是颗粒无收。

在演唱会这部分,kk所接触的数位伙伴都属于“不差钱,只买贵的”行列,人肉抢票时只选贵的买,成功的几率寥寥。而在网络上,吐槽花了1000+的票价坐上天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博文、帖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其他线下演出也没好到哪里去。花的钱多了,位置却不如以前好也是同感。去年人艺院庆,互联网伙伴抢票达人也没抢到680元档位的票,并百思不得其解“打开就是灰的,我怀疑压根儿就没开,要么就是当赠票,其他就更不得而知了。”

《猎罪图鉴》在北京场演出的时候,池座的回声问题比较明显,相比较于780元的票价来说并不匹配;《赵氏孤儿》在上海演出时,如果对剧场和布景不了解的新观众,很有可能会因为买在左边而全程只能看见一座道具山;法罗朱是难得在近期演出中获得一众伙伴们好评的,从布景到唱腔、表演以及整体氛围都无可指摘,甚至包括花了280元只为“听音儿”的非京沪地区二刷打卡的伙伴。

三、花出去的钱,总要听个响儿……叭?

声量这件事靠粉丝吆喝,要说购买力,舞台表演这块正经还是戏迷们在撑。坊间传闻,以北京为例,线下演出(话剧、舞剧、歌剧,脱口秀等)等演剧的受众群体总量大概在3万人浮动。

归纳伙伴们的集火焦点,无外乎三点:戏本身难看,票贵,买票/退票的幺蛾子多——黄牛刷票轻而易举,实名购票寸步难行,而且实名制本身的问题也令人头大,一旦行程变动不能到场,基本就相当于票钱打了水漂。退票的难度比小黄车退押金还大。

戏难看,更多指性价比低。因为本次对谈的各位伙伴都是常年混迹于线下演出的老粉,氪金力度大,宽容度也比较高。他们认可花大钱有好的体验,甚至可以接受一定价格内的黄牛票,真正让他们气愤的是演员业务能力不行/剧场效果不行/制片方破事层出不穷等。

另一位人艺、国话双担并明显偏心人艺更多的伙伴,在今年人艺疯狂捧年轻演员当主角之后终于忍不住了,痛心疾首表示人艺在砸招牌,不说临场“螺钉”(备注:指演员在话剧表演现场的口误)吃到吐,完全没有老一辈的流畅神韵,虚假轻浮又做作,甚至列出避雷清单,表示有这几位“年轻台柱子”的戏一定不再踏进剧场半步。

一位骨灰级音乐剧迷还提醒kk关注一部叫《孙伯符》的戏,直言今年音乐剧圈最离谱莫过于此。于是kk顺藤摸瓜,发现这部剧不仅经历了场次取消、主创跑路,更是直接停演了。官微下的评论简直能直接感受到观众的气愤,可见停演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压根就没准备好就匆匆抬上来圈钱,最后招致彻底翻车的。

四、还有一些劝退的幺蛾子

影视圈有暗戳戳抬咖,线下演出就有悄摸摸升场。上海伙伴表示:把小剧场戏卖到大剧场然后卖480的,也是耍流氓。

同样的事情也在北京上演:原本在实验剧场演出的人艺话剧《关系》,今年被挪到了曹禺剧场,最高票价也从280元坐着火箭蹿到了680元。变相涨价倒在其次,关键是大小剧场演出有着天然壁垒,小剧场的演出演员少,和观众的互动极强,可以说就在观众的眼前演,“第四堵墙”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个距离近到演员和观众都能知道对方晚饭吃了啥。

另外,人艺的实验剧场也是观众们近距离接触他们心目中的“角儿”的不二之地。其中一位既是话剧粉,也是演员粉的伙伴回忆在小剧场看《我爱桃花》,位置在第一排正中间,演员李珀饰演的张婴醉酒一场中,“根本就是他盯着你的眼睛说台词,他眼睛又特别亮,我都不敢直视,坐立不安的。”

升剧场确实可以让更多观众得到观看的机会,但是最终的演出效果要先打个问号。

还有伙伴分享了关于冰演的感受。随着北京冬奥会申办、举办,北冰南展有了成效,也带动了冰演在国内的热度。今年比较出名的两场演出,一场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普鲁申科带领他的团队到北京演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其中就有很受国内观众喜欢的“俄萝”小白兔(穆拉维娃)、莎莎(特鲁索娃)等;另一场是由中国名将庞清、佟健领衔天天(金博洋)、朱易、火苗(陈虹伊)及“俄萝们”等表演的“冰梦丝语”。

两场演出在定价上来说,普组最高票价1280元,冰丝带最高票价达到2688元,虽然有早鸟票,价格也超过2000元。在定价上,有冰迷就称,这个价钱“除非羽生结弦拉着我滑还行”。位置方面,普组顶价在长边,其中一侧有摇臂遮挡;冰丝带因为在冰球馆演出,表演区域外还有一圈速滑道,实际上和看台的距离更远,顶价直接被安排在了跑道上……卡司是难对比的,见仁见智各有所好。普组演出最大的bug是堪比译制片的腔调的旁白,以及宛如机器人的报幕,感情有但不多,国内的承办方可是长点心吧。

两场演出都设置了“心愿处”,用以收集粉丝们送给喜欢运动员的礼物。而在冰演或者花样滑冰比赛中,向演出者/运动员致意的最佳方式就是向场内投掷毛绒玩具或者封闭包装的花束。羽生结弦因为喜欢维尼熊,演出或者比赛结束后,满天飞舞的“维尼雨”也是壮观。可能是出于对选手安全的考虑,近距离的接触和向场内投掷玩偶花束的环节都被取消了,加上中国观众本身的内敛,冷场总是不可避免的,确实影响了整个的演出氛围。

相比于曾经国内由申雪、赵宏博夫妇发起举办的“冰上雅姿”表演,冰丝带的嘉宾规格无形中也在降低,这当然也与当年“诸神之战”的众多运动员渐渐远离冰场有关,因此胜景难再,作为冰迷,还是难免遗憾,并时常回味曾经“吃得好”的那些年。

线下演出有它不可替代的魅力,每次都不同,因为不确定性,每场都是“最后一场”。不论是资本还是主办方,赚快钱的一锤子买卖是难长久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生的线下演出,很有可能一次的失望就彻底劝退观众的热情,再想挽回就难了。

最后是韭菜们共同的心声:已经心甘情愿被割了,不把我们当大头,可还行?

标签: 线下演出
票买了,戏没了是什么体验?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