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研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一种薄膜状微型驱动器,使微型机器人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实现连续形状变化并锁定特定形态。基于该技术,团队构建出体长仅9厘米、重量25克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为目前全球最小、最轻的同类设备,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期刊。
该驱动器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可在毫米尺度下通过电控实现任意变形与形态锁定,组装后的机器人兼具奔跑与飞行能力,地面运动速度达每秒1.6米。未来,这类机器人有望应用于故障检修、地质勘探等复杂场景,为微型机器人技术开辟新路径。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一种薄膜状微型驱动器,使微型机器人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实现连续形状变化并锁定特定形态。基于该技术,团队构建出体长仅9厘米、重量25克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为目前全球最小、最轻的同类设备,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期刊。
该驱动器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可在毫米尺度下通过电控实现任意变形与形态锁定,组装后的机器人兼具奔跑与飞行能力,地面运动速度达每秒1.6米。未来,这类机器人有望应用于故障检修、地质勘探等复杂场景,为微型机器人技术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