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报告系统总结了两年来中国空间站在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并展示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自空间站在轨建造以来,共发射了8艘载人飞船和7艘货运飞船,21名航天员进驻,整体运行情况安全稳定,已实现常态化太空生活。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
报告指出,中国空间站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包括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等。此外,空间站还建立了国际上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并实现了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时间。
两年来,中国空间站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刷新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
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在10-15年的运营中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为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