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中华水塔”,其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多民族融合而聚居,具有“生态省、高原省、资源省、民族省”的省情特征。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韩文林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突出自然保护地空间资源优势,高质量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自然保护地是青海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底,青海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5%。”韩文林说,自然保护地涵盖的独特生态系统、蕴藏的丰富生态文化、潜藏的多元美学价值,对于开展科学考察、风景观光、自然教育、文化寻旅等极具吸引力。

当前,青海正在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开展这项工作,资源禀赋明显的自然保护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韩文林表示,也应注意到自然保护地是国土空间中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的区域,属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应当着力做好保护工作。

“要以‘优化调整’为契机,合理规划国土空间。”韩文林建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与青海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地范围和面积,以及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中的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的范围和面积比,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预留国土空间。

“要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引领的生态旅游发展部门协同机制。”韩文林表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和不同主体,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举措系统集成。

韩文林建议,加快推进目的地生态与旅游一体化建设进程,形成“生态即旅游,旅游即生态”理念。针对不断扩大的散客市场,创建完善“自助游”和相应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打造青海省目的地景观系统,重点突出生态视觉印象,通过生态原始系统、生态绿地系统、生态湿地系统,形成类型和功能价值丰富多样的可游赏系统。不断提升生态基础设施质量及管理水平,学习国内外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生态旅游社区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生态环境的吸引力。”

韩文林建议,要进一步体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突出青海提供生态服务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源头价值,发挥青海生态旅游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

本文转载自闻旅派。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