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12月16日上午消息,由新浪财经客户端、新浪科技联合主办的“2022科技风云榜”线上年度盛典今日开幕。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在演讲中指出,低碳经济为世界经济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成为抗疫中间,成为对抗世界经济脱钩中间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过去的东西产业布局,有可能会转向南北产业布局,“一带一路”有可能成为产业链重组的一个现实的路线。
“如果中国的低碳技术和产业链重组夹杂到一块儿,反而能维护经济的全球化。”曹远征表示,经济的去全球化是这样的产业链重组的原因和背景,经济全球化是这个产业链建成的原因和背景,两个同出一源。在这个意义上,它现在扩大了低碳技术的应用市场。
他说:“如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全球都开始在这样一个市场上进行投资,在这个市场上进行建设,低碳经济就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引擎,推动着整个经济强劲地可持续地复苏,这是今年20国峰会的一个主题,是共同的复苏。因为这样,我们低碳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引擎。”
关于低碳经济的迫切性,曹远征表示,如果我们用低碳经济,用新的领先优势在芯片战场上过独木桥进行一种竞争,我们还可以在低碳这个更广阔的市场上、更广阔的领域中间进行合作,这就捍卫了经济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来说,低碳经济对中国、对世界都至关重要。
“就芯片来看,中国确实与国外有代差,也就是说中国如果要弥补这个代差,始终要在追赶之中。相反,如果就低碳来说,中国的技术并不落后于世界,甚至有些技术领于世界。像在风、光、电这些技术中间,已经在世界的前列。”曹远征还指出,由于新技术的使用,使得中国的减碳过程呈现出一个很特别的路线,就是结构性减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技术进步为全球的减排,为控制全球的气候变化创造了新的经验,也可以用于整个世界。”(刘丽丽)
以下为发言全文:
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再次参加新浪主办的科技风云榜大会,这也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次大会。在去年的大会上,我曾经就题为“低碳经济”做了一个发言,这一次大会我想再次就这个题目,再做一次重述。
为什么两年的会上选择同样一个题目呢?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世界经济动荡之中,中国经济下行之中,低碳经济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因为它展示了绝大多数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区域增长,也为世界经济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成为抗疫中间,成为对抗世界经济脱钩中间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从而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今天我想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低碳经济变得非常迫切。第二,低碳经济在中国过去几年的进展,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第三,对未来的前瞻。
第一,低碳经济为什么在今天变得非常迫切。
跟去年相比,今年全球经济发生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尽管是两个国家的冲突,但也带来了世界性的影响。俄乌两国在全球GDP中占的比重比较低,只有1.5%。在进口贸易当中,占全球的比重也比较低,不到2%。但是请大家注意,有四项。
1、石油,占全球贸易额大概10%。2。天然气,占全球贸易额将近20%。3。玉米,玉米大概占全球(贸易额)的20%。4。小麦,小麦占的比重更高,占全球可贸易小麦中的30%。俄乌冲突以后,能源价格、粮食价格都出现了暴涨,这是构成当今世界经济中间特别是西方国家滞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通货膨胀持续高企。
更重要的是俄乌冲突以后,各方都进行了制裁,美西方的制裁和俄罗斯的反制裁,但是提醒大家注意,所有的制裁都是拿规则做武器。我们知道在二战之后,我们的世界经济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的治理体系,在这个制裁中间,这个治理体系显得支离破碎,碎片化的经济形势日益严重。
我们特别注意到,在我服务的这个领域,在金融中间尤为明显。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体系是布雷顿货币体系,美元由此是一个国际公共产品,但是这次在俄乌冲突中间,美国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利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再提供这样一个国际公共产品,由此引起了全球更大的恐慌和动荡。今年我们看到美元持续升值,是全球经济在持续动荡的很重要的背景。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忽然发现有一个问题,安全变成至上,价值观至上,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跟谁做生意比做生意更为重要,价值观成为判定生意伙伴的一个重要的筹码、重要的一个标志。我们注意到日本当年主导的所谓CPTPP;一个是今年新创立的有中国参加的RCEP;还有一个是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这三个中间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对立?它充分反映了世界经济的碎片化的前景。第二,我们注意到产业链整个是在缩短化,产业链正在冲突化。从去年开始,美国连续出过三个法案,所谓的基建法案、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这几个法案中间,一方面在强调产业已经回流美国,一方面提出新的概念,就是友岸生产、近岸生产。我们知道在过去经济全球化中顶多是有两个词,一个是在本土的叫在岸,一个不在本土的就叫离岸。现在又出现“友岸”,是价值观相同的地区。因此,在这样一个动荡中出现了一个百年未有之变局。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什么使经济全球化仍然能走得下去?低碳经济迎刃而出。即使在中美的竞争中间,有一个领域是全球气候变暖。在G20的峰会中间,习主席跟拜登的讨论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全球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框架。
如果说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自强自立变得非常重要,科技自强自立中一个方向是芯片,就芯片来看,中国确实与国外有代差,也就是说中国如果要弥补这个代差,始终要在追赶之中。相反,如果就低碳来说,中国的技术并不落后于世界,甚至有些技术领先于世界。像在风、光、电这些技术中间,已经在世界的前列。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美国用芯片将秩序脱钩,如果我们用低碳经济,用新的领先优势在芯片战场上过独木桥进行一种竞争,我们还可以在低碳这个更广阔的市场上、更广阔的领域中间进行合作,这就捍卫了经济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来说,低碳经济对中国、对世界都至关重要。
这是我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在过去几年中间,低碳经济在中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给中国展示了什么样的希望?
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道路充满挑战,所谓“低碳”指的是未来是一个零碳社会、碳中和的社会,《巴黎气候协定》确定2050年全球温度上升在2度以内,最好能控制在1.5度以内,于是各国都要向碳中和方向过渡。中国在2016年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两年前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线图、时间表,也就是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
在这样的一个战略中间,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对一些已经碳达峰的国家来说,碳排放就变成一个减碳的过程,难度相对不大。但是对发展经济体来说问题就比较复杂,一方面发展经济体就是处在工业化的时期,经济还要持续增长,工业化还要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能源消耗还要持续增长。第二,它处于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过程中,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持续提高,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碳的排放也会增长。于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碳的问题是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来实现减碳,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正因为这个挑战,从哥本哈根会议开始,一直到刚刚结束的沙姆沙伊赫的气变会议中始终在争论一个问题,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就是谁减碳?怎么减?谁来帮助谁?沙姆沙伊赫会议上就说发达国家当年承诺的100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始终没有落实,也变成一个争论的热点。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碳达峰能否顺利地完成?这种争论在历史上也有过教训。特朗普政府上台就宣布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但是我们看到在过去十年中间尤其是在过去两年中间,中国宣布双碳战略以后,中国的进展是非常巨大的,它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路线图和新的经验可供全球参照,通过经济转型实现结构性减碳。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已经出现三个特点:
1、减碳的过程既是一个供给侧的减碳,也是一个需求侧的减碳。从供给侧来看,意味着能源结构的改革。中国基本的能源改革路线可以看到能源电力化、电力能源清洁化,称为“双化”。在这个过程中间,电力能源清洁化走得非常之快,也走得非常之稳,像风电、光电、核电、水电都成为中国经济能源中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2030年碳达峰的要求中间已经提出要达到25%的比例,其中风电和光电尤为突出。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两年中间,中国的风电新装机容量占全球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从存量上来看,中国的光电占了全球总装机的1/3,风电大概占了3/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成为新能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也成为最好的技术。
我曾经访问过青海省龙羊峡库区,那里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光伏产业园。大家想想看有多大?609平方公里,这个面积相当于新加坡。更重要的是这个光伏园中间实现了水和光的互调。白天有光,光伏发电,晚上没光,光伏发不了电,就放水,用水力发电,完全是清洁能源,中国是创举。今年以来会看到中国在整个西部地区,风光电的建设在加速,第三批产业基地正在公布,形成一系列大规模的风光电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系列的技术使用,比如说核电中间,中国不仅用核电的余热取暖,而且有新的核电机组,钍基熔盐堆核电,在甘肃试验,这意味着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走在前列。
2、需求侧。需求侧实际上是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减碳已经开始变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巨大。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产业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碳达峰的目标,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是普遍采用新的技术。在碳排放的几个大户中,像钢铁产业率先采用了所碳中和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减碳30%以上,这是全球首创的技术,宝武打算在整个“十四五”期间,能够把这个技术推广。在有色金属方面,他们在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逐渐放弃煤电的电解铝,开启了在边远地区,在云南和青海这样的绿电技术进行调整,这样的一个调整,在减碳的同时又增加绿电的使用,同时为边远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使新能源有更大的消纳能力。
如此众多的技术,特别体现在一个新的产业上,这就是新能源汽车。中国现在成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国,新能源汽车也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新能源汽车带动了电池业的发展,更多的新材料用于汽车的生产之中。新能源汽车也带动了一些新的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汽车行业的发展,芯片供不应求,28微米制程以上的芯片,中国成为一个极大的市场,这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在这个市场上占领住,稳住脚跟来实现追赶。
3、正是由于这些新技术的使用,使得中国的减碳过程呈现出一个很特别的路线,就是结构性减碳。
回顾一下数据,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变化。在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中间,中国经济增长了6.6%,但是能源消耗增长3%,这个变化最明显体现在单位GDP之中。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34%,能耗下降了26%,它意味着这样一种既满足经济发展,同时又满足减碳要求的路线是现实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进步,它推动了另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另一种新产业的出现。新产业像新华3,这是一个数字产业,过去做互联网的,现在转到低碳领域,实现了一整套的数字化管理低碳,成为各个开发区竞相竞聘的对象。
这一过程中带来一个新的思考,中国是联合国目录上工业部门最全的国家,从手工制造到高科技制造都有,这意味着每个行业、每个产业都有减碳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各种减碳的技术在中国都有用武之地。一旦一个有用武之地的,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被商业化运用,那么碳排放和碳达峰就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直至碳中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技术进步为全球的减排,为控制全球的气候变化创造了新的经验,也可以用于整个世界。
第三个问题,对未来的前瞻。
我们注意到现在全球化正在面临着挑战,去全球化和全球化正在博弈之中。俄乌冲突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产物。在这个产物中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去向,我们注意到全球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用两个“背离”来描述。一个背离是因为俄乌战争,俄罗斯经济向西走的努力受到挫折,开始了向东,尤其是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更是眼光向东发展。与此相关的,在欧洲地区由于缺少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支持,使得它的工业陷入了严重混乱,特别是化工工业,也有外迁的倾向。巴斯夫宣布永远在中国建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在亚太地区中美的博弈在日益之加重,也产生了一种脱钩,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中美贸易上,但是现在东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中美中间这样一个产业脱钩和俄罗斯向东看,它带来一个新的地缘上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由过去的东西产业布局,有可能会转向南北产业布局。换言之,“一带一路”有可能成为产业链重组的一个现实的路线。怎么讲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正在扩大,而且上海合作组织本身是一个能源、资源的富集地。与此同时,在东南亚之以东盟为基础的RCEP今年建立,包括15个国家的一个组织,东盟以劳动力便宜著称,产业下游正向这个地区转移。处于这两个地区的枢纽,中国本身又是“世界工厂”,特别是“基础原材料生产”见长,这就有可能形成一项纵观欧西亚大陆的新的产业链条,而低碳技术恰恰相应在这个产业上使它更具有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在俄乌冲突以后,突然发现人们在这个产业上大大集中,出现了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和RCEP建设加速。
由此,如果中国的低碳技术和这样一个产业链重组夹杂到一块儿,反而能维护经济的全球化。换言之,经济的去全球化是这样一个产业链重组的原因、背景,经济全球化是这个产业链建成的一个原因和背景,两个同出一源。在这个意义上,它现在扩大了低碳技术的应用市场。如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全球都开始在这样一个市场上进行投资,在这个市场上进行建设,低碳经济就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引擎,推动着整个经济强劲地可持续地复苏,这是今年20国峰会的一个主题,是共同的复苏。因为这样,我们低碳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引擎。
我在去年的论坛中特别提到,《巴黎气候协定》所讲的2050年气温控制在2度以内为目标的话,我们预计中国的投资至少在100万亿以上。如果说温度上升控制在1.5度以内,它的投资至少需要138万亿以上。如果再加上“一带一路”的建设,会有更多的投资,会有更大的市场。如果这些市场全球都共享,“一带一路”的目标的实现中,共商、共建、共享,建立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用低碳技术来建设“一带一路”,也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这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所有会议实录均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
本文转载自新浪科技。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