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理事长、院长刘一沛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刘一沛指出,目前学生的就业状况至少大多数愿意就业的都是能够就业的,但能不能实现高品质就业,能不能实现高薪就业,能不能实现有发展的就业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难点。
刘一沛表示,我们力争实现每个专业群对应一个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使企业工作室和课堂三元合一,在每一个专业群平台上能够形成一个学生自创加上和企业合作的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
以下为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太和论坛,我简短的说一说,后面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多交流。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四川国际标榜学院,成立于1993年,2002年成为第一批大专,2012年成为省级示范,2020年入选四川省双高计划。
就就业这件事情说一说我们的感受,感觉这个现象岗位似乎少了,我们今年有一个很大的体会,每年在单招期间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通常都是周边的企业。第一今年周边企业提供的岗位比去年要少一点,没有少那么多,但是今年明显感觉到一点,有很多学生带着他们的家长一起来找工作,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的就业率至少从学校现在的统计来讲还是98%,这个数据各个教育厅都跟进很长时间了,刚刚爆出来这个数是3、4月份,当时是91%,教育厅问我们,说这个数据是不是有造假,我们后来又使劲查了一阵以后,最后变成了98%。是不是说这个就业特别好?我很愿意这样说,但与此同时,就业的数据应该是基于学生签订三份协议的,真实的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是什么样,我们站在学校的视角和立场上也很困惑。有的时候会努力一个是基于麦可思的数据,另外也会自己对进行跟进。总的来说,学生的就业状况至少大多数愿意就业的都是能够就业的,但能不能实现高品质就业,能不能实现高薪就业,能不能实现有发展的就业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难点。
我们的困惑,首先是国内相对比较奇特的现象,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如果选择职业教育,在最新的制度下,有可能能够在学校里学习八年的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到职业大学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这一段时间中他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接触真实岗位、真实社会的,如何在这种状态下,把学生在学校里教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第二是我们一直讲产教融合,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主要是解决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两个不可能三角的问题,一方面在政府侧要平衡成本、质量、覆盖,这在所有的公共服务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而这个三角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
当前我们国家在职业教育里的投入,高职相对来说好一点,但也只有公办学校有投入。对于中职来讲,投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小几千块钱的水平。在这样的投入下,我们希望追求质量,同时又希望人人都能够享受到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想解决这个矛盾,就希望能够引入企业,企业提供资源,企业参与教学、参与教育。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个不可能的三角:包容性、平等性和公益性。包容性就是企业人人都接纳或者说给所有人提供培训和教育,这可以的,也可以吸纳所有的学生到企业里来实习、就业。但是同时,如果我们又要求所有参与实习的学生所谓的同工同酬,你做这个岗位的实习工资不能低于80%,企业说这样也可以,这样的话我这个培训部是免费的,学校是不是来支付这部分费用?也行。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希望企业尽量多的接纳学生实习,希望企业和学校之间开展产教融合。
与此同时,我又希望企业一方面不要收钱或者尽量不收钱,因为学校本来就不宽裕。另一方面又希望企业在给学生补偿的角度上能够尽量贴近于一个市场化招募工人或者市场化招募员工的水平。这就形成了两个不可打破的矛盾,我们在整个的教学实践中也想努力看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两个不可能三角尤其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方面的不可能三角的打破。
不能说有什么太多成功的经验,因为这件事情也是这几年相对来说下深水在做一些探索,分享一些我们试图做的探索,很希望和大家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一是突破学科教育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这个事已经说了30年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但我感觉大多数学校,像我们学校是以服务业为特色,其实我们学校很多的老师虽然有一些双师型的老师,但还是有很多的老师是学校毕业或者没有特别长的工作经研究进入学校的,现在在教育评价中间都是要求至少30%的老师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这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老师,首先他自己接受的都是学科类的教育,自己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
二是他的行业经验还不足以支撑他对职业教育系统、理性、结构化的理解。所以我们很多的专业现在应该说都还是在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我们今年也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团队,也非常积极希望能够和赵志群老师的团队一块儿合作,拿我们的一部分专业试点,突破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间还是相对比较学科教育架构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在课程体系等等方面能够实现一些突破。
三是希望能够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一些系统化或者最终能够实现可持续或者有复制性的突破,这里我讲的是摆正学校身份姿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什么这样讲?现在的很多学徒制试点特别是服务领域,讲给主管机构听还可以,但实质操作中间难度是非常大的。就像我刚才讲的,企业为什么要接收学生?学校肯定没有太多的资源再付给企业学生的培养费用,与此同时,如果学生又要企业支付一部分费用,怎么才能把这件事情运行起来?传统意义上我们每次做现代学徒制或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试点校企合作的时候,总是动不动就想企业投实训基地,到学校里投很多老师,到学校里开各种各样的班。在这个过程当中却完全不去考虑对于企业来讲,从这个中间他们到底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价值。
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扭转所有的老师、系主任、专业主任对于校企合作的误解,就是希望让他们不要觉得企业欠我们的,一旦校企合作了以后就要投入什么。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怎么样子建立和企业之间的信任,学校怎么样先从小范围选取学生派到企业,能够让企业觉得这些学生实质上为它的运行创造价值。在建立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实现校企双元人才不仅仅是教学体系,重要的是评价体系,这些是我们现在在包括养老专业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设计专业群做的尝试,今天时间关系不能讲太多。
三是分类分级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我们都讲学校里要有双师型教师,但是不管是从教育部的文件还是很多实质上每个学校在填写高级报表的时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现在讲的是五年中要有六个月在企业中实践的经验,但企业实践如何界定?很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包括我们学校以前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就是这些老师如果获得了所谓双证,我们就把他认定成为双师。所以到底什么是双师?双师是不是认定完了,今后就一劳永逸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考了一下,形成学校相对比较有特色的东西,对双师型老师进行分类分级,并且对不同级别的老师在待遇上有差异化。所谓的分类分级就是特长纬度和效果纬度,特长纬度和效果纬度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类,特长纬度是老师是重点指导教学,可以做教改还是重点指导技能竞赛,可以推动学生获奖,还是在产教融合方面做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同时我们邀请学生作为我们的导师,不光给学生上课,也给我们的老师上课。像我放在这里的几个学生都很有代表性,左边的这位同学在小红书上做的账号,也代言香奈儿,有几十万的粉丝。右边的椒盐记是一位男同学他们自己做的账号,销量前两年高手的时候一年能达到一个亿。我们也请他们来给老师和学生讲,作为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怎么样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事业中获得成功。
除了老师方面,我们也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就业场景,一方面和企业之间合作,比如搭建根据市场化模式运行的生产化实训基地,包括在服务业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另外支持和鼓励师生协作创业,基本上每一个专业群领域都在努力推动一些师生协作创业的尝试,我们学校很多的校礼,包括今年中秋节和教师节给老师发的礼品都是自己做的,我们通过学校采购师生的产品来赋能他们创业的努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乐迟学堂,是一个心手合一的美誉项目,现在东西南北有不同的布点,一个学期有100多个学生,也参加很多国际的创意大赛,去年在未来之城的比赛中得了国赛的一等奖。校内有很多的生活场景,立足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做了采食屋,一个连锁的果饮品牌,已经有三家店,现在第二家店正在装修的过程当中。学校除了给他们提供场地作为平台支持之外,也提供管理咨询、运营流程以及一部分启动资金的支持,帮助学生创业。我们这里的差异是希望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多带动他自己的同学以及更多的老师和他们一起做这件事情,我们有的项目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作为配合的状态,因为其实很多老师并没有行业的经验,不一定比学生的冲劲大。所以我们也是让老师参与到学生的项目中间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最后我们力争实现每个专业群对应一个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使企业工作室和课堂三元合一,在每一个专业群平台上能够形成一个学生自创加上和企业合作的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我们新建的校区未来会是学生创意之城的平台,特别是生活服务类的业务,可以在学校里先孵化,逐渐再做成连锁的模式。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