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北京教科院终身可持续所高级讲师赵志磊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其演讲题目为《关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在地化培养高素质农民》。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们刚刚结束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发展大会作了一个重要的指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最为紧密的,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发展大会时,8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提到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优质资源体系,15%的高职院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超过5000人次,有效服务现代乡村产业的体系建设,职业院校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有利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我们经常提“乡村要振兴,职教必进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需要高素质、高端的农业科技人才,也需要中端的,更需要大量一线的高素质农民。我做了一个金字塔式的,金字塔的底端最基层的还是需要一线广大的农民。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还是比较低的,初中以下的人员占91.8%,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这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从业者仍然停留在小学或者初中水平上,这个水平的农民难以支撑现在的乡村振兴或者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这里提到了平均受教育年限,过去在教育的“十三五”、“十二五”发展报告都提到受教育年限,“十四五”也提到了。受教育年限不光是这个人口接受学历教育(国民系列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非国民系列的继续教育。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教育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9年,发达国家一般是12年,北京已经到了12年。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比较低,有的地区比较高。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大概在2.8亿,他们的学历结构也是不容乐观,初中及以下文化占71.1%,并且因为疫情,他们返乡创业,能够回乡创业的人数是比较低的,包括他们带动当地居民致富的能力也是比较弱的。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统计数据,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有三千万的农民工返乡,这是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他们返乡了,又不能带动创业就业,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国家公布农民工的规模和增速可以看到,现在农民工的数量在下降,另外一个意思是在乡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些人口年龄都比较大,超过了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他们受教育年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就地就近开展学历教育和生产技术培训,而实施这一任务的主体就是涉农职业院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它们的职能发挥是其它教育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在农村,难点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可持续致富能力。目前存在的现象是什么?我们经常说50后已经种不动地了,60后苦于种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00后可能都不知道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这个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总书记也提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总书记还有一句话,中国人饭碗里的粮食一定是中国粮食,中国产的粮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扶植和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因此,我也在此呼吁,关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化培养高素质农民。
一、推进涉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打通农民接受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加强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和村成人文化学校的建设,因为乡、村两级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之间衔接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最后一公里”。还是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往下延伸得有一个落脚点,基地是什么?就是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成人学校,乡、村两级的。所以乡村两级的教育培训阵地是我们摘穷帽、挖穷根、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就地就近,把农民需要的教育和培训送到家门口,这是提升他们的现代知识和科技素养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是赋能县域职业教育试办社区学院,随着“以就业为导向”转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的理念的提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中职通过学历提升,包括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满足了老百姓对学历层次的追求,但是就业与培训应该怎么办?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法已经规律了,职业教育有两条腿,一个是职业的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另外是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已经做的很好了,职业培训怎么办?建议面向农村的适龄劳动力大力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探索试行长学制,通过县域学分银行,实现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提高他们的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不光是国民系列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
三是加强涉农高职院校建设,这个建设主要还是专业方面的,要建立或者说要建设适合乡村振兴的融合专业,因为我们在乡村振兴调研过程中发现,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不是特别专的,需要全科的。所以我们要灵活设置融合的专业。面向乡村的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等新业态,采取订单式、定制式的形式,培养乡村适合、适用的人才。我经常提乡村或者基层应该是培养适用的,而不是过度消费的学历。同时,也鼓励涉农高职院校发挥其龙头和专业优势以及师资的优势,与县域的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一起开展农民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农技推广等,这样涉农高校往下延伸就有了落脚点,基层的县域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也就有了支撑。
二、尽快完善配套法规,保障经费的投入,促进农民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是呼吁国家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职业教育法》和中办、国办文件的相关要求,切实将国家相关精神落地。我们现在发现,新的职教法出来以后,包括中办的第43号文《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到很多创新性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这些精神怎么落地?怎么让我们的职业学校能够感受到,新职教法5月1日实行,时间不长,包括北京的京十条也出台了。但职业学校仍然没有体会到、感受到国家政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要求,因为职业学校的校长们还在面临着教师无法下乡、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落地。想尽快呼吁出台一些相关政策,让我们这些政策真真正正落在实处。
二是呼吁尽快完善公益性的农民培养培训制度,这个培养培训制度提出已经有十多年了,以成果为导向,支持和资助农民接受不低于15天(120学时)的技能培训和80学时(10天)的综合素养提升培训。目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个培训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或者说他们现在培训只是走一个过场,问农民有没有培训,培训了,但培训的成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效用怎么样?没有评价。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民从培养过到培养成,把农民培养成什么样。另外现在统计经常是培养多少人次,我们现在提议要变成人时,你这个人到底学了多长时间,结合学分银行给他转成学历教育对应的相应学历,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综合素养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
三是呼吁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在职业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
四是呼吁重新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是2013年启动,经过了五轮,全国有261个县、区创办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但是,这261个创建成功的示范县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的11%,占比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建议重启。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示范县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唯一合格的能够开展创建的一个项目,所以建议重新启动,选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责无旁贷,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的演讲就到此结束,最后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因为乡村振兴的的确确不是很容易,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