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职业教育咨询指导委员会委员赵志群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其演讲题目为《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刚才听了前面几位教授的报告,谈到人才就业,我特别想谈一谈陈主任刚才谈到的行业需求,我的发言可能和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都有点关系,我们一方面在谈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在谈就业,我觉得人才培养特别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来讲,人才培养只有在质量满足要求需要企业、行业的发展,就业相对就会好一点。所以我们在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方面的关系。
我们试图开发一些相关的技术、工具来评价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是否符合人才发展自身的需要。这是一个学业评价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学历教育的教学评价相对来说都是关注书本知识而脱离实践,有一些地区通过专业测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遇到各种方面的问题,科学性的问题和经费可及性的问题,如果大规模进行评价,经费受不了或者组织成本受不了。
现在教育部在推广的“1+X”技能等级证书对技能评价的方法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统一的要求或者更多的关注。职教高考现在也有很多的研究,研究发现各地的职教高考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因为它特别难,有的地方不太敢怎么去进行技能考试,都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
大家都特别关心的技能大赛也存在着某方面效度的问题,教育部曾经做过跟踪调查,有一些技能大赛的结果和我们朴素的想法不一样,我们朴素的想法是技能竞赛成绩越好的学生将来可能发展更好,但是教育部跟踪调查发现,如果技能大赛的题目出的不好,大赛结果好的学生将来发展反而不好,综合素质没有被评价出来。所以简单的操作性技能和综合素质没有直接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学业评价特别难,和普通教育相比它更难,难就难在一方面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功利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生涯的发展,这两个要求有点矛盾,所以难。
我们要在高质量的评价方面做一些元评价,也就是说你的评价是不是客观的,你的评价的信度怎么样、孝度怎么样,试图提供一些高质量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质量。
传统的评价和新型的评价方法国际上有很多的研究,传统评价一般通过一个成绩确定,给一个分数,新型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可能会通过一些描述性的或者画图、画像等,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人才的质量。
总的来讲,职业能力或者职业技能评价有两大类方法:一是考试,二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能力测评。考试和能力测评的区别是什么?考试有对错之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它是按照比如国家的教学标准或者人社部的技能标准来评价的,你只要满足我的标准就可以得100分,但万一你的标准不好,我照样可以得100分。职业能力的测评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能力水平高低之分,比如你说我上课的能力是对还是错?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能力高低水平之分,评价的是职业的效度。从宏观上来讲,是否满足整个国家、整个行业对这个职业的要求,水平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但没有办法相互替代。
我们传统关注更多的是技能考试,技能考试有它的局限性,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技能考试就是奥运会,奥运会很多是没有办法,比如我在这里拿一张画,假设跳台跳水3152怎么打分?10个评委才能打分,一般是这样的,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选择一个平均分。对一个有标准动作的技能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专家来打分打的都不一样,职业技能怎么能够进行完全公平,经济上可承受的打分?这个我们几乎是做不到的。这还是对简单的有标准动作的操作技能,但现在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职教20条中谈到的,我们叫综合能力,我们要求的学生不是简单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评价就更复杂了。所以对于能力评价和考试不太一样的是,它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评价你背会多少知识或者哪些操作技能,操作哪些机器,因为你毕业了以后你学的这个机器不一定是将来到单位里操作的机器,所以它更加关注是否评价学生能够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为什么关心这个?因为行业、企业需要准确了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到底培养的怎么样。当然,教育部也在关心有没有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准确数据,职业院校也要监测自己的学生怎么样,一线的老师学习科学的能力评价模型帮助他来分析他教学的问题,对我们来讲,和国际职业教育比较,我们也想比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之间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什么区别。这既是政府或者管理部门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研究关注的话题。
我们现在做的一个能力测评的方案COMET,和德国不莱梅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等合作一块儿的项目,用于工信部的人才培训包括金砖等等,做过很多的尝试。这里面最大的特点是,理解它按照PISA理解就可以了,它不是测试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测量学生能否在实际的PISA式生活情境中,我们是实际工作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测评一定得有模型,我们建立了三维模型,三个纬度:1.水平,要考虑到企业里的水平到底有多高,不但得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企业的需求,还得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把这个能力水平的层次进行了分级,能够确定;2.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这是最新的职业教育法知道的,我们要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的评价方式是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判断,你是一个初学者还是生手的水平或者能手的水平甚至到了专家的水平,我们判断你能够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哪一个层次的要求;3.特别关注你会做,君子动口不动手不行,职业教育一定得做,所以我们要关注你的行动能力。这是三个纬度。评价的题目是开放型的题目,就是企业里真实的题目,我们一般评价一般会让企业的专家出题,不能让学校的老师出题,那个不算数。能力测试的题目最重要的是来自企业的实践,关注企业的实际问题,而且有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要全面评价。我们最关注的不是理论知识,不是书本上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实践性的知识,你是否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个知识获取相关的知识并利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更多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能力。
评价的结果我当然很容易给学生一个分,这个很容易当老师,这个分数代表着什么?比如这是特别差的学生,你是在最差的不及格4%的学生,但是最优秀的4%已经达到整体设计能力。尽管你非常差,还是有一丁点的能力,不是一点都不行,八个指标K1、K2还是有一点的,但是综合素养比较差。也就是说,我不但给你一个数据,而且给你一个评价。
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从职业能力发展水平来看,有少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不同学校、不同的专业不一样,但是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群体,满足不了企业的基本要求。学生的直观性、功能性表现较好,但综合素养相对较差,同样一个学校,机械类的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较好,最难的电气类,我们估计电类的专业太抽象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机械类能看得到具像类的专业越高,抽象类具像的能力弱。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的确职业能力要大于普通的学校,学生时期的组织安排对职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和不同国家的比较,11所高职护理专业和12所中职和瑞士的学校相比,发现咱们的学生能力轮廓是一样的,要好全都好,要差全都 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反映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瑞士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好全都好,要差全都差。最开始2009年中德相比,我们的能力水平是比较低的,我国的教师包括高职和德国黑森州的比较,到2017年,我们农业专业的学生测评结果是发展最好的,创新能力、环境保护能力,每天想的无公害、绿色种植,你会发现,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确在提高。
服务类制造业,工信部做的比较,人社部的技师学院通过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技师学院成绩特别好,这是去年年底发现的。苹果公司在中国有很多生产性企业在做学徒制改革,现代学徒制的确能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发现,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竟然让中职的学生认知能力不比高职的差,包括技能竞赛通过能力测评来促进或者补充技能竞赛的不足。高质量职业教育学业的评价应当满足当代社会对技能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技能,是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职教20条的方法,采用的方式一定是真实性评价,你这个评价一定得满足科学性的要求,要满足质量要求,信度、效度、区分度,满足科学性的要求,得有理论基础。考察的重点是行动能力,这也是咱们新的职业教育法提到的,职业教育是培养促进职业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职教高考改革的方向是要关注职业认知能力与数理认知能力的等值,我们和普通教育相比,我们的数学肯定不行,但不是证明我们的学生不行,我们是职业认知能力,它是数职认知能力,这是有等值性的。将来假设我们现在本科或者有研究生,你的研究生和人家的研究生,你的本科和人家的本科,你是职业的认知能力,比如他是数学的认知能力,这是职业的特征。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