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社交演进史:从BBS到Soul,时代更迭的背后是什么

社交产品的出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交往,时间、空间、地域不再是社交难以跨域的鸿沟,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想交流的人建立联系,而不必花费巨大的交流成本。从最初的BBS时代到以Soul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交产品涌现,中国的互联网社交其实也经历了一番摸索蜕变。

社交网络的Web1.0时代应该是从BBS开始的,BBS的出现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网络论坛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验证了“六度空间”理论的可行性。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产品,在中国早期互联网社交领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BBS基本只集中于信息的聚合,很难进一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于是泛娱乐化等更多类型的社交产品开始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为校友建立深度关系的校内网(后更名为人人网),开启全民偷菜热潮的开心网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产品。

程炳皓创立的开心网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一亿美元市值,一度被视为中国的Facebook。最辉煌之时,开心网的注册用户接近7000万,页面浏览量超过20亿。但由于未能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前夕进行大刀阔斧的转型,曾经风光无两的开心网只能带着“农场”形象黯然退场。

2009年,新浪微博的推出,则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时代的序幕,140字的篇幅限制堪称是颠覆性的革新。除表达字数的限制外,微博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兴趣取向等维度进行划分,用户可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起自己的小圈子。

随后,越来越多的微信息社交产品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涌现。不过,这些后来者大多都是在模仿微博,难以做到超越,直至微信的横空出世,而它的出现也证明能战胜微博的,肯定不是另一个微博。

微信最初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将线下的熟人社交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端,但它为聊天方式带来了一个新模式——语音聊天,凭借这一“对讲机功能”,微信迎来了用户的井喷,并最终奠定下其移动社交巨头的地位。微信之后,有无数产品寄希望于复制其成功之路,但模仿者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如今,微信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新的社交机会在哪里?

于是,有一些产品决定另辟蹊径,从切实解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出发,主打社交元宇宙的Soul就是其中之一。

Soul发现,当更多是通讯工具属性的社交产品与现实身份紧密绑定,这种紧密性为用户的表达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对表达欲充沛的年轻一代用户来说,市场上缺乏一款可以提供安全、无压力表达空间的社交产品。

于是,差异化定位的Soul于2016年上线。其产品核心,第一是移除用户的表达压力,第二是通过算法帮助年轻用户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如今,Soul成为了基于兴趣图谱和社交画像,以算法为驱动的社交元宇宙。从当前的用户数据来看,Soul已经展现出不小的势能,并验证了自身探索方向的可行性。

社交是永恒刚需。从BBS时代到以Soul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交平台,不同的时代涌现出了不同的产品,这背后是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变迁,以及代际更迭所带来用户需求的改变。接下来,在不断的演进中,谁能抓住时代的机会获得用户青睐,就能拥有打破现有社交格局的可能。

如今,Soul等展现出下一代社交产品演进趋势的平台走出了第一步,未来更多的探索与脱变值得期待。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