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刚开始教孩子数学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简单的数数怎么都教不会、加减法怎么都搞不明白、一提数学就抵触哭闹……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皆因为孩子的数感培养得不够好!
影响数感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发现:儿童的数感能力在3-8岁迅速发展,每经过半年,孩子的数感能力可能就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个体发展差异、城乡地域差异、家庭环境、接受教育差异等各种原因,实际上2-8岁同龄的孩子个体之间数感能力发展差异较大。
拿家庭与教育来说, 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些数学活动——像走在路上带着孩子去点一点这栋楼有多少层、窗户有多少个类似的,孩子数感能力会得到更好发展;相反,则不然。
为了解决儿童数学培养的问题,斑马AI课带着疑问仔细分析了影响儿童数感能力的各种因素,并对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自适应体系对儿童数感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
数感能力体现在哪里?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定义,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是一种对数字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直白解释,其实是说一个人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能否灵活处理数字、拆解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给到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两堆不同数量的糖果,一堆4个,一堆5个,他可以不需要经过点数,通过直观的感觉就能比较出哪一堆多。
也许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发育的很好,同时我们的数感能力非常强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简单,这种对于量的直观感觉和敏感的鉴别能力,背后是孩子的点数能力、数量比较能力的综合数学能力体现,也是数感能力的体现。
那么,孩子的数感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
构建自适应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儿童数感能力
前不久,在斑马AI课“十三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的少儿教育发展研究》的中期研讨会上,相关负责人针对儿童数感能力培养提出解决方案。
斑马AI课教育研究院认为,在培养儿童数感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差异,为每个孩子规划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在思维课程中,斑马AI课通过强大的知识图谱构建了适用于2-8岁儿童学习的思维自适应体系,从孩子当前数感能力发展的测试,到进行错因诊断分析,再到推送针对性练习,全方位帮助孩子在最有效的路径上完成数感能力的发展。
以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个大的概念为例,斑马AI课从10以内数的建形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共同建立了一个知识路径。这意味着当孩子在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时,斑马AI课可以根据孩子出错的点不断分析错因,精准定位到底是哪方面的基础能力没有掌握好。
目前,斑马AI课已经为其思维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建立了全面而庞大的知识路径。
将数学知识融入情景课堂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斑马AI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关联,通过趣味性的动画故事、可交互的挑战练习和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等多样的形式,鼓励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观察、理解与表达,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侧重培养孩子比较思维的课程里,斑马AI课会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IP,将知识点融入几个动画人物一起吃棉花糖比大小的情景故事当中,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可能还以为自己在看动画片,但其实不知不觉就把知识掌握了,课程当中的可交互挑战练习更是可以让孩子轻轻松松巩固知识。
在这种教学法下,许多家长反馈说,孩子自从上了斑马AI课的思维课程后,不仅一点也不畏惧数学了,更重要的是数形思维、抽象思维、比较思维、转换思维等能力都变强了。有家长反馈,孩子以前在家给自己泡柠檬水总是会把水溢出去,但在斑马AI课学了思维课程之后掌握了水位、加减法等知识,再也没有接过多余的水。
可以预见,斑马AI课的研究不仅可以验证自适应数感课程的有效性,为斑马AI课进一步改善课程、优化自适应算法建立基础,也将通过减少个体之间数感能力发展的差异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准确性。正如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讲师薛文叙老师在会上所提:“斑马AI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非常了不起,他们探索了一条更适合中国孩子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之路,相信这些研究和应用必将引领行业的发展。”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