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退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这些年,有些孩子以未成年的身份“钻空子”,把用来解决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的绿色通道当成了“野路子”。
近日,多位业内专家在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上,聚焦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等核心问题,探讨了司法实践如何平衡各方责任、行业如何构建更加透明和高效的退款机制。专家在论坛上揭露了部分未成年人的“白嫖”行为,他们在快成年前主动要求退款,甚至索要四、五年前的游戏充值费用。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未成年人游戏退费问题,现如今,法院早已形成明确的判例,全额退款并非“标配”,责任划分才是关键。即便是未成年人犯了错,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违规操作还想撇清责任?法官:孩子也有责任
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涉及退款纠纷的,一定是成年人的账号。因为一旦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就会被纳入防沉迷监管,什么时候玩游戏、能充多少钱都有严格规定。
而有的未成年人明知道防沉迷系统限制自己玩游戏,就偷用、冒用家长的账号,或是专门去找黑产租账号、代刷脸认证。这本身就是不被允许的。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王红霞法官明确表示:“未成年人如果本身已经受到防沉迷限制,但盗用成年人身份去核验,想法设法绕过平台防沉迷模式,未成年人本人同样存在过错。”
尤其是故意策划未成年退款,试图回本的“大孩子”,显然具备了与消费匹配的行为能力,不属于《民法典》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通常指8岁以下)的范畴,想要靠“网络服务合同无效”来逼游戏厂商全额退款,法院也不会支持。
虚拟服务也有价,未成年充值100%退费不合理
除此之外,孩子已经享受了虚拟服务、使用了虚拟产品,再让游戏公司退全款。就好比用户充值了视频会员,在看完电视剧、电影之后,以不需要会员为由要求平台退款,这本身并不合理。
王红霞法官指出:“未成年人消费的虚拟财产背后,是游戏平台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支撑的。在未成年人利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消费以后,家长要求企业进行100%的全额退款是不合理的期待。“
针对未成年人无法返回财产的情况,法院才会根据未成年人、家长及平台各自的过错来酌定退费比例。如果游戏厂商严格履行了实名认证、限时、限玩、限充等规定,全额退款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减少退费纠纷,重新认识游戏价值有必要
对于部分家长要求的全额退款,一方面是试图责任全盘转交给游戏厂商,另一方面,可能是数字经济给人的实体感知弱,部分用户对虚拟服务的价值感还没有增强,或者还在用有色眼镜看待游戏,认为网络游戏就不该花钱。
而在数字时代,要想减少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纠纷,从认知上改变社会对游戏的看法是有必要的。
首先应该正视,游戏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即便只从微观层面来看,游戏厂商的运营成本也有切实的价值可循。其次应该看到,中国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并严格落实实名制对未成年人进行限玩限充,充分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对于退费问题,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一些家长之所以争,也是因为退费难。这不仅因为一些游戏方退费渠道不够畅通,也因为家长对相关规则不了解。
对此,政府、企业和社会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更清楚当前未成年人游戏退费规则,比如何种情况可以全额退款,何种情况只能部分退款,何种情况无法退款。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下功夫,进一步严格规范退款流程,给用户清晰的退费指引,比如什么情况由平台退费,什么情况由厂商退费等等,不能让家长在退费路上变成被各方踢的皮球。
要强调的是,想避免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最好的办法不是“闹”,而是各方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只有尊重规则才能维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