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4月18日消息,据36氪报道,美团小象超市重新启动线下业务,店型的探索方向起初对标盒马旗下的社区店品牌“盒马NB”,近期,类似“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也成为一种可能。该业务在内部尚处于较高级别的保密状态。
据36氪了解,目前小象超市线下业务已启动工程、营运等相关岗位的招聘,其中“输出全国连锁门店营运SOP”的中台相关负责人,招聘画像是“餐饮、便利店、驿站等全国性连锁业态的总部人员”。
36氪就以上信息向美团求证,对方表示不予回应。
这是美团时隔近8年后再次走向线下。
美团对线下零售的探索,最早与“新零售”大势同行。2016年,阿里推出“盒马鲜生”,美团为搞清楚其商业模式、拆解成本结构,前后派出十余个团队到上海考察,归来后便大力投入资源做生鲜,在2017年7月落地首家线下店“掌鱼生鲜”。
大约一年后,新零售热潮愈加澎湃,“掌鱼生鲜”也升级为“小象生鲜”,在北京、无锡、常州共开出7家门店。同期竞赛的玩家,还有京东七鲜、永辉超级物种、步步高鲜食演义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以鲜活的波士顿龙虾等高端海鲜产品作为引子、吸引消费者进店,同时提供线上下单配送服务,颇为吸睛的门店还承担着“流量入口”的职责。
彼时,美团内部对小象生鲜的预期也是乐观的,规划着“一年开20家店”。但现实的结果是,“急刹车”很快到来——2019年4月,小象生鲜在无锡、常州的5家门店关闭。
这场尝试中,美团得到的启示是“高端生鲜有噱头,但不是刚需、很难起量”——没有规模化的订单,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难以摊平,这或许是那一时期的新零售“通症”,上述的其它玩家们也在同期遭遇了明显下滑或宣告失败。
“小象最早就是‘学盒马’”,盒马的一位早期员工对36氪总结,“但当时没有成熟的货品供应链,也没有与外卖的流量优势结合,全靠线下引流,这不是他们的强项。”
线下管理能力缺失,叠加外部一片火热下的“需求误判”,令美团在经历了线下失意后很快调整方向——瞄准蔬果、肉蛋、粮油等刚需属性更为确定的品类,同时回归线上,于2019年在北京、上海上线“美团买菜”,定位为社区居民的“手机菜篮子”。该业务也一步步从生鲜品类向外延展,成为了今天的“小象超市”。
时至今日,小象超市走向线下,踏入的已经不是同一条河流。“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小象本身都有了极大变化。”一位小象超市前员工称,“小象把即时零售打到现在的状态,在线上渠道的市占率、商品能力、用户认知都遥遥领先,为什么不去拓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