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创新”难解困局,溜溜梅靠什么赢?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进入2025年之后,溜溜果园旗下青梅零食品牌溜溜梅动作频频,先是在2月18日举办了“梅”好新势力春季新品发布会,推出了上海黄桃QQ梅、海南芒果抱抱梅、台湾凤梨啵啵梅三款地域限定产品及梅饼、醒梅片、打梅打、西梅纤生等多款新品。后又在3月25日召开的第112届全国糖酒会上顺势推出了梅冻电解质冰沙系列,以巩固了其在果冻赛道的领导地位。

从新品发布的密集程度可见,溜溜果园正处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创新之中,并试图通过“地域风味+健康功能”突围,由“梅子专家”向“健康零食生态构建者”转型升级。

溜溜果园在果干蜜饯市场的占有率接近40%,然而随着近年来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等零食品牌不断鲸吞蚕食,果干蜜饯市场正步入存量竞争时代。尽管溜溜果园已扩展至健康零食、功能性零食、果冻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产品线,但其创新的本质仍是对梅类产品的深度挖掘和形态延伸。

如果始终无法根治“梅类产品依赖症”,溜溜果园或将难以构建起真正的竞争优势。

01.

遭遇天花板困局

2019年6月,溜溜果园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计划登陆创业板,募集资金4.19亿元拟用于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研发和食品安全检测、营销渠道拓展和品牌建设三大项目。

但遗憾的是,溜溜果园最终并没有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其中一大原因指向了溜溜果园面临着明显的天花板困局。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9年中国果干蜜饯市场规模为378亿元,其中梅类产品的市场规模不足50亿元,占比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梅类产品在整个果干蜜饯市场中,只是一个小众市场,想象空间十分有限。到了2023年,中国果干蜜饯市场规模增至1462亿元,而梅类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117亿元至175亿元,其增速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形成显著落差。

天花板困局之下,溜溜果园的业绩难言乐观。2016年至2018年,溜溜果园的总营收分别为8.04亿元、8.47亿元、8.7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仅为4.2%,增长十分缓慢。与此同时,溜溜果园还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泥沼,其净利润分别为连续三年下滑,从2016年的8144万元降至2018年的5602万元,2017年和2018年分别同比下滑26.28%和6.69%,利润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

值得一提的是,溜溜果园高度依赖梅类产品,包括青梅类、李梅类和西梅类,2016年至2018年,梅类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97.59%、91.69%和87.57%,可见溜溜果园的业绩增长完全依赖于梅类产品的收入状况。

单一的产品结构不可避免地导致溜溜果园的抗风险能力不足。2016年至2018年,溜溜果园梅类产品收入从7.84亿元降至7.61亿元,复合增长率仅为-1.5%。这意味着在三年时间里,溜溜果园的核心业务不仅没能实现增长,反而呈现出下滑态势,导致业绩增长的困境日益凸显。

事实上,溜溜果园也意识到了单一产品结构所带来的桎梏,于是在2019年正式推出梅冻产品,布局多元化产品线。2020年至2024年,梅冻产品的全渠道销售额从4556万元增长至10亿元。根据未来规划,溜溜果园计划在2026年总营收规模突破50亿元,其中梅冻将成为新增长点。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溜溜果园将梅冻产品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并且后续还推出了梅饼、醒梅片、打梅打、西梅纤生等多款产品,但这些产品仍离不开梅类原材料,比如梅冻需要添加100%鲜果榨浆,西梅纤生采用的是法兰西贵族血统西梅等等。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多元化产品线看似化解了单一产品结构的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抗风险能力不足与面临天花板困局的难题。

02.

隐忧重重

溜溜果园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多重隐忧。

其一是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梅类原材料作为主要原材料,其产量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显著,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就可能对溜溜果园的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产生不利影响。

以青梅类产品为例,2016年至2018年,青梅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 36.19%、31.17%和33.62%,尽管溜溜果园连续两年提升产品销售价格,每次提升幅度均在10%以上,然而产品毛利率却并没有因此带来大幅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成本上涨,2017年由于青梅的采购成本较2016年的6.31元/千克大幅上涨至8.72元/千克,导致毛利率较2016年下降5.02%。不仅于此,产量变化还导致人工和制造费用有所上升,从而进一步压缩了溜溜果园的利润空间。

其二是销售渠道依赖经销商。溜溜果园采取“经销+直营”相结合的销售模式,2016年至2018年,经销模式的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3.99%、88.72%和86.44%,虽然逐年下降,但比重依然过重,对经销商的依赖程度较高。

换言之,溜溜果园主要是与经销商打交道而非消费者,也就是说溜溜果园做的是批发生意而不是零售生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帮助溜溜果园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实现轻装上阵,但在电商时代,无法直接接触到消费者,甚至不重点考虑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及需求,无疑将难以为继。

高度依赖经销商并不利于溜溜果园的长远发展,然而溜溜果园不仅无法削减对于经销商的依赖程度,反而不断扩大经销商的数量。截至2018年,溜溜果园共与1517家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而在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中,溜溜果园表示将持续推进该模式,扩大经销商数量。

相比之下,良品铺子的“全渠道数字化”战略、三只松鼠的“联盟小店”战略进展如火如荼,这些创新的销售渠道正在重塑营销生态,而溜溜果园所依赖的经销模式却仍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渠道管理难度大等诸多弊端,只能承受着竞争对手全渠道渗透策略所带来的生存压力。

时至今日,溜溜果园并未再披露详细的经营数据,上述这些问题或许已经得到改善,又或许仍是阻碍、限制溜溜果园发展的阻力。如果溜溜果园没有“刮骨疗伤”的决心,未来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食安红线不可触碰

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以“溜溜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量高达412条,投诉原因主要是过期、商品发霉变质、包装胀气、吃出虫子、吃出异物等食品安全问题。

此外,溜溜果园还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比如2017年4月,因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溜溜果园被繁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5000元,没收违法所得288元;2017年12月,再次因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被食药监部门没收违法所得333.6元,并处以15000元罚款;2021年9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查时发现,溜溜果园生产的尼嗒芒果中霉菌数不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或源于溜溜果园实行的外包模式。虽然在对外宣传中溜溜果园自称是一家致力于青梅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但实际上,由于受到场地、时间及设备限制,溜溜果园将部分原材料腌制、晒制工序委托给外协厂商进行生产加工。

溜溜果园曾坦言,虽然公司严格筛选外协厂商,且与其明确约定加工场地环境、设备条件、质量标准及相关责任,并在腌制、晒坯的各环节予以管理,但若外协厂商操作不慎或加工场地环境卫生清洁不当,致使原材料受到污染,或加工不及时,将影响到公司产品品质及实际产量,甚至会使企业形象受损。

食品安全问题是“高压线”,但从近年来消费者的投诉和监管部门的处罚来看,溜溜果园的食品安全仍存在不少漏洞,一旦对于外协厂商监管不力,造成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品牌形象难免会轰然倒塌,到时候再想挽回消费者的信任将难如登天。

标签: 溜溜梅
“伪创新”难解困局,溜溜梅靠什么赢?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