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佳蔓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当我们将视野拓宽,会发现零售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传统大卖场的辉煌时代已然远去,其曾经赖以生存的 “坐商” 逻辑逐渐失效。
商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进场费、条码费、陈列费等筑起的高额壁垒,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价格体系扭曲,“不促不销” 成为行业难以摆脱的魔咒。
而此时,胖东来以及一些新兴零售模式,如 Costco 的精选逻辑、极致供应链与极致低价模式,为行业点亮了新的灯塔。
渠道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比直销更高的综合效率或更优质的体验。胖东来在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浪潮中,牢牢抓住线下体验这一关键,通过 15000 个 SKU,在满足顾客刚需的同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将卖场升级为城市第三空间。
在扩张热潮中,坚守克制原则,通过网格化布局实现供应链与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将消费者的信任沉淀为坚实的消费信仰,进而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信任,零售的新“货币”
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商品本身的交换,他们更渴望在购物过程中,获得那份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
深究零售业的胖东来,就从价格战转向“情感价值战”。在大多数零售商还在迷信“规模为王、低价制胜”的时候,胖东来却悄然构建起了信任经济的大厦。胖东来的服务而非商品,是核心竞争力。
当永辉超市陷入业绩困境,它选择了向胖东来求援。胖东来的调改,并非简单的商品复制,而是输出了一套先进的服务标准和运营理念。
它用员工高福利和“无理由退换货”政策,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员工月薪超7600元,带薪年假40天,这些数字在零售行业简直令人咋舌。胖东来的“无理由退换货”政策,看似简单,实则是对顾客权益的极致尊重。
改造后的永辉门店可谓脱胎换骨。货架摒弃了传统的单调排列方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主题区域。蔬果区仿若小型农贸市场,“原产地直供” 的标识随处可见;零食区则化身为年轻人的潮流打卡地,摆满各类网红小零食。这种极具人性化的店面设计,大幅提升了顾客的购物体验。
拆除强制动线设计的堆头,将收银台移至显眼位置,优化商品结构,摒弃促销手段,坚持平价策略,一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秉持 “品质优先” 的采购理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将员工幸福置于营收之上,让员工从 KPI 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服务的践行者。
数据显示,改造后的几家样板店,在短短六个月内营业额便飙升至原来的三倍,有力地证明了顾客对这种改变的高度认可。
改造永辉,胖东来输出的不是商品,而是那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标准。
永辉对门店的改造围绕 “眼里有顾客、眼里有供应链、眼里有员工” 三个维度展开。
见到顾客提着重物,会主动上前协助;顾客找不到商品时,不仅引导前往,还会适时推荐类似产品。这般服务让顾客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有顾客感慨:“以往超市只是个购物场所,如今却让人有了家的感觉。”
胖东来还允许员工在工作间隙休息、取消强制加班,这些措施激发了员工主动服务的动力,形成了“服务—口碑—业绩”的正循环。
然而,这场改造并非一帆风顺,面临诸多棘手挑战。
消费者涌入调改门店抢购胖东来自营商品,这使得永辉面临品牌认知模糊的难题,是借助他山之石重塑自我,还是沦为胖东来的分销商,成为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
胖东来的区域性聚焦模式与永辉的全国版图存在天然矛盾,管理半径的扩大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调改后的永辉客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相对较高的价格使得对价格敏感的银发族基本盘出现松动,如何在品质升级与普惠质价比之间找到平衡,关乎改造能否持续推进。
尽管困难重重,但永辉的大胆尝试并非毫无价值。它将区域长期积累的成功零售文化基因,嫁接到全国性零售体系之上,或许能为零售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思路。正如胖东来天使城的标语所言:“只有思想自由,才会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场始于货架的变革,或许将成为中国零售行业探索新秩序的重要契机。
未来,零售业需在服务创新与规模效益之间寻求平衡,而胖东来能否从 “区域神话” 蜕变成为 “普适方法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区域深耕竟成制胜法宝?
胖东来这个“异类”不靠大规模资金扩张,也不盲目追求全国覆盖,却在区域市场里混得风生水起。
你说它“垄断”?
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不过这“垄断”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门道。
在许昌、新乡这些小地方,胖东来就像个地头蛇,13家门店就能搅动一方风云。
年销售额59亿,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咋舌。它咋做到的?
秘诀就在于“深耕”二字。
胖东来可不是随便开个店就完事儿,它得研究透当地人的喜好,社区店多卖点生鲜蔬果,商业中心店就摆点高端货。
这选品策略,精准得跟狙击枪似的,直击消费者心窝。
光选品行还不够,胖东来还得跟社区“混熟”。亲子烹饪比赛、老年人健康讲座,这些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社区居民乐呵乐呵的,对胖东来的感情自然也就深了。
这品牌壁垒,就这么不知不觉地建起来了。
胖东来能成为零售界的“网红”,可不是靠砸钱打广告。它的口碑,都是消费者自发传出来的。
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有人晒在胖东来的购物体验:店员服务热情周到,商品品质杠杠的。这些真实的声音,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客流。
这口碑传播,成本低效果还好,胖东来品牌形象也越发真实可信。别的零售商还在为营销费用头疼呢,胖东来已经靠着口碑赚得盆满钵满。
胖东来不仅服务做得好,自营商品也是一绝。DL果汁、大月饼这些爆款,性价比高质量还好,消费者抢着买。
永辉门店调改后,自有品牌占比都超30%了。这些自有品牌,不仅丰富了商品种类,还给胖东来带来了更高的利润。
胖东来对自营品牌的品质把控得可严了,从源头到终端,每个环节都得过关。这么一来,消费者对胖东来的品牌忠诚度自然就高了。别的零售商还在为商品同质化发愁呢,胖东来已经靠着自营爆款走出了差异化道路。
胖东来的成功,可不是靠单一因素。区域深耕让它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口碑传播让它名声在外,自营爆款则让它赚得盆满钵满。这三个因素相辅相成,构成了胖东来的“制胜三角”。
别的零售商想学胖东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区域深耕需要耐心和细心,口碑传播需要时间和口碑积累,自营爆款则需要强大的供应链和品质把控能力。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胖东来全国扩张?先跨过这些“坑”
别看胖东来在区域市场里混得风生水起,可一说要全国扩张,那挑战可多了去了。
首先,供应链与管理成本是胖东来的“阿喀琉斯之踵”?
别以为胖东来在区域市场混得好,全国扩张就能顺风顺水。供应链与管理成本,就像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自有商品产能有限,跨区域扩张得大量调配商品,冷链物流、仓储成本嗖嗖往上涨。
就拿郑州调改店来说,得从许昌调配商品,长途运输不仅物流成本高,商品新鲜度、品质保障还成了大问题。供应链压力山大,胖东来这可怎么整?
别说供应链了,管理也是个头疼事儿。胖东来服务文化高度依赖创始人于东来,家族式管理模式一扩张,价值观就容易稀释。
步步高尝试引入胖东来模式,结果服务执行不到位。
看来,胖东来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向外复制,困难重重啊。一旦企业文化传不下去,核心竞争力可就大打折扣了。
高福利与利润,如何兼得?
胖东来模式短期内能靠网红效应带来业绩暴涨,永辉调改首日销售额翻13倍,听着挺诱人。
可长期来看,员工高福利和利润空间怎么平衡?
胖东来2023年净利润1.4亿元,永辉连续三年亏损,能长期承受这种高成本模式吗?
找不到成本控制和利润增长的平衡点,胖东来模式的可持续性就得打个问号了。
总的来说,胖东来还是给零售业转型指了个新方向。从“商品交易”模式转向“情感联结”模式,服务标准化、员工关怀、社区化运营,重构竞争力。
未来零售企业别光盯着商品价格和种类,得给消费者提供独特情感体验,满足精神层面需求。这情感联结模式,说不定就是零售业的“新风口”。
还有,胖东来摸索的“区域化与全国化”平衡木上的“舞蹈”,也值得学习。
胖东来没有盲目大规模开店,他用“区域深耕+供应链输出”混合模式,帮扶改造其他企业的同时,也输出自有品牌和运营经验。这样既能发挥区域市场优势,又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扩张风险。
从更深层次剖析,胖东来的成功源自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与经营方式。于东来本人格局宏大、胸怀宽广,在与供应商合作时,不仅不凭借进货量大的优势压低价格,对于优质商品,反而主动提高进价。这种让利之举,使得供应商、员工与顾客皆被其个人魅力所折服,共同构建起 “薄利多销、人人受益” 的良性循环。
但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于东来的个人影响力,旁人极难学到其中精髓。
【结语】
与 “996 是福报” 的论调大相径庭,胖东来的掌舵人于东来坚信,加班侵占员工的成长契机,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在胖东来,员工每日只需工作 7 小时,便能收获不低于 4000 元的薪资,还可享受员工宿舍、员工之家等贴心福利,入职满一年更能拥有 10 天年假。
此外,于东来专门设立 “委屈奖”,员工若因制止顾客不文明行为而遭受辱骂,可获得 500 元至 5000 元不等的补偿。
如此丰厚的待遇,使得胖东来员工离职率极低,员工们皆将公司视为自己的家,全心全意投入为顾客服务之中。
同时,区别于传统商超,胖东来将服务打磨到了极致。
顾客若想挑选榴梿,店员会不辞辛劳,逐个开启,直至顾客满意;顾客的孩子不慎摔碎水果罐头,店员不仅不会追究赔偿,还贴心关怀孩子是否受伤,并递上棒棒糖安抚情绪;顾客的鞋子因沾水翘皮,店员当即判定为质量问题,予以以旧换新。
这些看似琐碎平常的细节,却如同一股股暖流,深深沁入消费者的心间。
胖东来真的实现了以人文关怀为纽带,将商业组织凝聚成精神共同体,实现员工幸福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