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亏损2.3亿,亿航智能还能“一飞冲天”?

撰文 | 张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豆包AI

城市空中交通科技企业亿航智能斩获了首张低空经济的运营合格证。

3月30日,亿航智能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旗下EH216-S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相关运营航司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这标志着亿航智能在技术认证方面迈出了极其重要一步。

据悉,EH216-S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是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旗舰产品,是全球唯一一款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目前EH216-S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已经在全球完成超过64000架次的安全飞行,不但能够无人驾驶,更能载人飞行,可以应用在载人交通、空中游览、空中物流、医疗应急响应等诸多场景。

随着运营合格证到手,意味着亿航智能已经集齐了四张“通行证”,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然而,低空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政策环境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亿航智能仍面临多重困境,能否“一飞冲天”仍是未知数。

一、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亿航智能的总营收主要依赖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销售情况,占比约为90%,而单一的收入结构导致亿航智能的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其盈利可持续性的最大短板。

2024年,亿航智能总共销售了216架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较2023年的52架增长了315.4%。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交付了78架,创下单季度销量新高。‌

EH216系列销量暴涨,带动了亿航智能的业绩飙升。2024年,亿航智能的总营收为4.562亿元,较2023年的1.174亿元暴增288.5%。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亿航智能已经实现了盈利,其调整后经营利润为1970万元,较2023年的调整后经营亏损1.448亿元出现了巨大改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调整后净利润为4310万元,较2023年的调整后净亏损1.388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也是亿航智能首次实现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调整后的年度盈利。

不过,尽管亿航智能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实现了盈利,但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亏损仍高达2.3亿元,尚未摆脱亏损状态,显现出亿航智能的盈利能力还面临着较大挑战。

对此,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交流会上表示,“我们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季度性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盈利。但是,要实现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全年盈利,可能需要等到2026年。”

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亿航智能的毛利率由2023年的64.1%降至61.4%,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更是降至60.7%,反映出各项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对亿航智能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冲击。

此外,随着EH216系列销量的大幅增长,亿航智能的营业成本也随之上升。2024年其营业成本达到1.76亿元,同比增长401.4%,营业成本增速远超总营收增速。同时,亿航智能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样不菲,2024年其研发费用为2.04亿元,同比增长32.7%,而销售和营销费用为1.19亿元,同比增长40.2%。可以预见,若未来亿航智能无法通过稀释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其盈利可持续性将遭受不小的挑战。

截至2024年,亿航智能的现金储备约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245.7%,其中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存款、受限制短期存款和短期投资余额的总额。不过,亿航智能的现金储备快速增长主要得益外部融资,2024年其获得外部融资累计接近1亿美元。同时,亿航智能的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但其中政府补贴和客户预付款的占比不低,反映出亿航智能的盈利能力有限,盈利可持续性的拐点还未到来。

二、面临多重挑战

亿航智能正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是“空域+地面”的协同网络,包括起降场、充电设备、候机楼、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等,然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大大限制了低空经济的发展。亿航智能创始人胡华智也多次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是行业最大的瓶颈。

虽然亿航智能已在合肥、上海和深圳陆续启动城市空中交通(UAM)运营中心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飞行,并与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空中交通数字基建,但基础设施覆盖率还是远远不足,而且无论是实体基建项目还是数字基建项目,往往面临着周期长、投资大等情况,短期内难见成效。

其次是政企客户订单量占比显著。2024年,多省市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政策,亿航智能上千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订单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或国资背景企业,比如亿航智能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签署了300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采购协议;与山西省太原市西山文旅签订约50架EH216-S采购协议,并计划两年内追加450架;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签订100架EH216-S意向采购订单并已经展开交付。

在2024年亿航智能交付的216架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中,仅威海市高区文旅、合肥市政府等少数客户便贡献了超过20%的订单量。如果再叠加其他政企客户订单,足以见得亿航智能对政企客户的依赖度之高。

当前,低空经济仍处于政策试点阶段,地方政府是推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应用场景落地的关键力量。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现阶段亿航智能的C端市场几乎空白,海外市场拓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倘若地方政府财政收缩或政策支持力度减弱,亿航智能将面临订单量大幅下滑的风险。此外,随着小鹏汇天等竞争对手逐步完成适航取证,政企客户难免会转向多元化采购,亿航智能的独占优势将被削弱。

最后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安全问题。虽然亿航智能已经集齐了“四证”,但公众对“打飞的”的安全疑虑并未消除。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依赖于复杂的电子系统、动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飞行数据积累和技术验证,这意味着短期内亿航智能难以解决公众的安全信任问题。

三、商业化难题待解

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摩根士丹利也预测,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产业将达到1.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万亿元)的规模。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交流会上,亿航智能首席财务官杨嘉宏表示,“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在2025年加速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虽然运营合格证的颁发意味着亿航智能即将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但其商业化仍道阻且长。

一方面,高昂的成本严重制约了亿航智能的商业化进程。

研发成本方面,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亿航智能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根据财报,2021年至2023年,亿航智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7亿元‌‌、1.35亿元和1.37亿元,呈现出上升态势,而2024年又进一步增长了32.7%。

生产成本方面,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需要高精度的零部件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而且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测试,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运营成本方面也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比如飞行服务保障、维护与维修、质量检测、获客成本、人力成本等。

高昂的成本直接堆高了产品的价格,比如EH216-S的售价高达239万元,长航距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VT-30售价近千万元,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导致亿航智能难以实现商业化。

另一方面,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应用场景仍然缺失。

现阶段,亿航智能在推进“低空+文旅”的应用场景布局,并相继在深圳、广州、珠海、合肥、黄山、无锡等地布局低空游览项目,比如在2024年交付的216架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中,约85%用于文旅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文旅场景虽然可以快速实现商业化,但市场规模有限且同质化竞争严重。

为了打破商业化艰难的局面,亿航智能正在探索交通、物流、医疗等多元化场景,比如在物流领域,亿航智能与中国外运合资公司携手发布了国内首个全自动智能无人机物流解决方案,为物流、零售、电商等企业提供空中智慧物流服务,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过,这些应用场景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未来,只有挖掘尽可能多的应用场景,不断强化盈利能力,以及大幅降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成本,亿航智能才有望真正“一飞冲天”。

标签: 亿航智能
净亏损2.3亿,亿航智能还能“一飞冲天”?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