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宋 歌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豆包AI
在城商行阵营中,宁波银行曾以“优等生”姿态长期领跑,凭借差异化战略和零售业务布局,一度被冠以“小招行”美誉。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宁波银行总资产31251.6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5%,也是首家跻身“3万亿俱乐部”的城商行。
不过,表面繁荣下,宁波银行却并不被资本市场待见。自2022年以来,宁波银行在二级市场就处于震荡下行期。截至2025年3月21日,其股价徘徊于25.99元,较历史高点42.03元的股价腰斩,市值蒸发超千亿。
尽管宁波银行资产规模在持续增长,但其核心业绩指标增长明显放缓,被寄予厚望的零售业务正在拖后腿,还存在投诉多、监管罚单不断增长问题,让人对宁波银行的前景产生忧虑。作为曾经的“优等生”,宁波银行能否在3万亿体量上重构增长逻辑,已成为市场拷问的焦点。
一、业绩陷入停滞期
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是由宁波市原来的17 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组成的。在成立初期,其实宁波银行的历史包袱很重,亏损高达16亿元,不良贷款率也超过40%。
当时宁波银行并没有深耕大企业市场,反而专注于地方经济,并不断在长三角地区扩大疆土,主要为宁波及周边区域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
看似宁波银行盯着的是苍蝇腿上的肉,实际上却让其避开市场的“红海竞争”,并在“蓝海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服务特色。
短短几年时间,宁波银行就甩掉了历史不良的包袱,并高效完成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和跨区域经营的三大发展战略。
此后,宁波银行通过地域布局和抓住零售业务的风口,迎来了业绩与股价齐飞得高光时刻,成为城商行中的“优等生”。
最新财报快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8.2%,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贷款总额增长17.8%至1.48万亿,存款增长17.2%至1.84万亿,增速均位列上市银行前列。
可以看出,2024年,宁波银行又交出了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的“成绩单”。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实这两个核心指标的增速却早已都处于放缓状态。
2024年宁波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59%,较上年同期缩减1.49个百分点,也是该行最近几年来最差的数据。
事实上,宁波银行业绩陷入停滞期并非偶然,早就有征兆显示。
财报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宁波银行营业收入从527.74亿元逐年递增至615.85亿元,但同比增速由28.37%大幅收窄至6.4%,显然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增长显现疲态。同期净利润虽从195.46亿元攀升至255.35亿元,其增长率则从29.87%的高位降到了10.66%,临近个位数水平。
短短3年时间里,宁波银行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增速都是一路下滑,其业绩明显已经进入增长停滞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宁波银行自上市以来,创下的增速“最差”成绩单。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的股价也很不乐观,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
自从去年9月之后,宁波股价就不断下跌,从最高时的40多块跌至最低18元,股价差不多等于腰斩。虽然之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刺激下,宁波银行趁着利好趋势实现回弹,但股价仍未突破30元。
二、争议不断的“个贷”
一直以来,与其他业务相比,个人信贷业务由于门槛较低,且具有到账快、利率高的优势,属于银行的高收益业务。
因此,当多数银行仍将经营重心置于对公业务时,宁波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通过向以消费贷为主的个人贷款业务倾斜,深耕个人信贷市场。
2023年时,宁波银行对旗下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增资,进一步扩大个人贷款业务规模。
与此同时,为了大力推销个人消费贷业务,宁波银行继社群营销(短信+微信群)推广后,甚至还在抖音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推销“宁来花”等贷款产品。
不过,个人消费贷业务助力宁波银行营收利润“狂飙”过程中,也暗藏了不少隐患。
最近几年,宁波银行不良贷款金额逐年增加,贷款不良率直线上升。
财报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宁波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分别为66.19亿元、78.46亿元、94.99亿元、
2024年9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又创新高,不良贷款余额为110.65亿元,较2023年年末增加15.66亿元,增幅16.49%;其中次级类贷款余额19.57亿元,较上年增幅为55.81%;可疑类贷款余额57.60亿元,增幅为36.27%。
归根结底,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不良情况并不乐观。
财报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6月,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持续上涨,从1.24%上升到1.67%,且基本是整体不良率的2倍。
行业横向对比显示,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并非普遍现象。据《南方都市报》对13家上市银行2023年相关数据的梳理,在披露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的8家银行中,6家实现不良率下降,仅2家出现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建设银行该指标低至0.86%,进一步印证了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高的事实。
由于不良贷款率太高,宁波银行不得不多次通过甩卖不良贷款的方式来改善资产质量。
前段时间,宁波银行发布公告,要公开转让信用卡风险债券本金2.75亿元,涉及4692个债务人,预计3月中下旬将开展公开竞价。
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宁波银行就曾以0.36折的优惠力度甩卖了一批个人不良贷款,虽然本息总额高达5.74亿元,但起拍价只有2038万元。
可以看出,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其实很重,甚至为了迅速降低不良贷款率进行迅速甩卖。
三、频繁违规被处罚,深陷合规质疑
近年来,由于贷款不良率太高,宁波银行频繁因为个人贷款等问题遭受违规处罚。
据不完全统计,光2024年,宁波银行就收到6张监管罚单,涉及信贷资金挪用、异地互联网贷款违规等问题,累计罚款570万元,暴露出其从基层到总行都存在严重的合规漏洞。
例如2024年8月,宁波银行杭州分行因为两项违规操作被浙江监管局处以70万元的罚款。这两项违规操作分别是:理财经理向客户推介理财产品时未落实客户适当性管理要求,向客户销售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向不符合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的投资者销售资管产品。
不足三个月,宁波银行就再次因违规行为遭受行政处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宁波银行因存在“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异地客户识别机制不健全”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120万元。此外,该行远程银行中心时任总经理薛成峰、明州支行时任个人信贷和信用卡部信贷经理胡家骏分别被处以警告处罚。
其实,从2021年以来,宁波银行短板就逐渐显露,成了罚单榜上的“常客”。
而在第三方黑猫投诉平台上,目前涉及“宁波银行”的相关投诉超过2300条,指控内容主要包括虚假宣传、私自扣费、暴力催收、诱导分期、信息泄露、利息高等情况。反观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其他“城商行优等生”,累计投诉只有几百条。
此外,宁波银行在监管合规与消费者层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数据,从2021到2023年期间,宁波银行收到监管转办投诉量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分别达1071件、1244件和1370件。其中,宁波银行被投诉最多的是贷款业务与信用卡业务,分别占比50%左右及20%左右。
因为各种投诉、监管不合规处罚带来的经营风险,都让宁波银行的发展之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结语
宁波银行,这位曾以高增长姿态傲视城商行的“优等生”,如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尽管其总资产突破3万亿大关的亮眼成绩彰显规模实力,但业绩增速的持续放缓与投诉纠纷的频发,暴露出其发展模式本身就存在短板。
在市场的质疑声背后,是银行业整体承压背景下,城商行不如业绩稳定的国有大行更受市场青睐的现实。
对于宁波银行而言,尽管个人信贷业务能有效拉动业绩增长,但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如何在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避免被短期利润裹挟而偏离长期发展目标,已成为该行实现成功突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