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是科技圈的“哪吒+敖丙”?

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除了DeepSeek,开年被讨论最多的,或许就是春晚上的16位“显眼包”——来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它们一身黑色骨架,上身套东北花棉袄,不仅能变换队形、舞动身体,还可以转手绢、抛手绢,步伐堪比真人。

这一技术展示不仅在国内引起了热议,也获得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春晚机器人舞动AI(人工智能)雄心。”英国《卫报》将其称为“数字时代的红色警戒”,德国《明镜周刊》则警示“科技铁幕正在形成”。

人形机器人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企业立项、研发,并给出概念机型,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并未继续发展。

此次“翻红”,主要是AI赋能。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告诉DoNews,随着AI、IoT等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当前机器人在感知识别、学习理解与分析决策方面的进展,使其智能化程度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DeepSeek的爆火,其多模态能力与低成本特性被认为将赋能更多企业,未来中小公司也能造出“聪明”的机器人。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极大推动AI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在资本市场上,机器人相关产业的热度持续攀升。以机器人ETF(562500)为例,2025年2月6日其规模一举突破60亿大关。蛇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高开回落,龙头股智信精密一度到20%涨停。

凭借新物种从0到1的高成长性,机器人正成为市场跟进的重点对象。

01、一股“具身智能”风暴

2024年7月,WAIC(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出“十八金刚”,成为全场最靓的仔。8月,在北京闭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中,人形机器人站在“C位”主角,官方称这是人形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一届大会。

到今年年初的CES 2025展会,机器人们已经不再是橱窗里站着不动、看上去酷炫的冷冰冰的摆件了,人形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持续涌现,直接在现场整起了“花活儿”:可以后翻空、倒立、焊接、“抓”东西,还能做家务,提供情绪价值。

场面上很热闹,但深入内里,其发展离不开大模型的火热。

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具身智能。其字面意思是“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铺开理解,是指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随着政策、资本、产业、学术界的共同推动,具身智能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黄仁勋在CES 2025上曾公开喊话,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将是一种被称为「具身+AI」的新型人工智能。马斯克则更加激进,他认为到2040年,全球至少会有100亿个具身机器人投入使用,具身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马斯克并不是要把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搬到大街上,四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都是“具身”的一部分。其中,人形机器人被视作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大多人认为,像人一样外形设计,其适应能力要大大强于诸如机械臂、圆盘型等“非人形”设计。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非常看好。据花旗银行发布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到203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000亿元。

02、赛道正在被挤满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具身智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

一方面,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整机或与产业相关的企业不断涌现。除了优必选、宇树、新松机器人等领跑者之外,还包括星动纪元、星海图、逐际动力、银河通用等众多新锐人形机器人厂商,以及穹彻智能、千寻智能、若愚科技等专注于大模型技术研发的“新秀”。 

另一方面,华为、小米、vivo等手机大厂也纷纷涉足具身智能领域。

小米在2017年就开始了机器人领域的布局,2021年9月正式成立机器人事业部,成为国内首个跟进的头部厂商;华为则选择通过华为云机器人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KUAVO(夸父),可以看做是华为机器人生态战略的重要成果;vivo在2023年提出未来计划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更是表示,手机行业最适合发展人形机器人,“甚至没有之一”。

除了手机大厂,特斯拉、比亚迪、广汽集团、小鹏汽车、奇瑞汽车等多家车企也已布局机器人这一新蓝海。

特斯拉早已有先例,在2021年的“特斯拉AI Day”上,马斯克就提出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于次年正式发布“Optimus”原型机。国内车企阵营也悄然掀起一股具身智能布局热:比亚迪投资的是智元机器人(B站UP主彭志辉创办),致力于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奇瑞汽车全资持股安徽墨甲智创机器人公司,该公司于2025年1月7日成立,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的销售、研发以及人工智能软件的开发。

何小鹏曾公开表示,小鹏可能是国内所有车企最重视AI的,可能也是国内最早量产大模型的车企。小鹏的AI机器人Iron,外形是1:1的拟人形态,应用了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以及天玑AIOS。据了解,这位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拧螺丝”了。

无论是计划时还是进行时,机器人这一最受关注的细分赛道正吸引着各行业的巨头。

03、工业领域或先“冒尖”

虽说机器人领域热闹非凡,各家企业也纷纷亮出“看家法宝”,但大多数产品仅限于科研成果的展示,商业化相对较少。正如同圈内流传的一句话,「现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就像是装修好的样板房,看着漂亮,住不了人。」

事实上,行业发展正面临着艰巨挑战。某业内人士称,目前的具身智能缺乏通用基础大模型,仍需要人类智能的介入。即便是发展迅速的人形机器人,也处于训练特定任务的阶段,缺少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

不止技术受限,还有成本问题。具身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机器替代人,这意味着只有具备足够的经济性才能大范围应用。而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目前人形机器人单价大约在10万美元左右,预计未来至少实现几十万台的量产规模,才有望降至2-3万美元。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Mike Fang接受DoNews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产业目前还处在一个「炒作曲线」比较早期的阶段,“整个产业可能需要2-5年才能逐步成熟。”

AI炒作周期 图源:Gartner供图

Mike Fang认为,目前相关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在机器人AI模拟、数据采集和基于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AI能力等方面。“虽然强大的模型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但仅靠单一模型不足以实现全面突破。未来需要通过多模态理解、结合大量模拟数据和物理学驱动的AI,才能推动具身智能的工业化落地。”

但这并不代表具身智能的发展就会减缓甚至停滞,配天机器人CTO郭涛向DoNews表示,短期内具身智能最佳的落地场景,是与工业机器人相结合。

“尽管工业机器人看上去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其实还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是无法覆盖的。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预编程’模式,比较适用于‘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行业,比如造车业;但是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甚至是‘单品定制’模式主导的行业,比如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此类行业工件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每次焊接的过程中,若采用传统的机器人焊接系统,则需要大量时间对机器人进行编程,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此外,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的订单分散且多样化,每个订单需求各异,导致生产频繁切换。传统机器人需要重新编程,耗时可能长达半天,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灵活的生产需求。”

郭涛认为,工业本身的特性,会使得具身智能在刚起步不成熟的阶段也有可能落地。这种特性有三方面:

一是可以传输数据,通过云平台触及之前的运行数据,是编程的基础;二是可控,比起家用,工厂的环境基本稳定;三是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只需要专注于特定任务即可,而把它放在家里,主人只会希望它可以什么都干。

事实上,把具身智能和传统工业机器人相结合已成为行业共识。顶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光环的优必选,旗下的Walker 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不过自上市以来,这家公司就争议不断。财报显示,其工业机器人所带来的营收远不及教育机器人、消费机器人。2024年底,随着几则公告和投资人减持,优必选股市收报54.95港元/股,下跌12.01%,盘中最低价触及54.60港元/股,创下近一年新低。今年年初的2025 CES上,优必选「低调」到只展出了一款智能割草机。

如何平衡机器人“进厂”后的收益与成本,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不过,配天对此依旧持乐观态度,工作人员认为,具身智能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降本增效,进一步扩大市占率,“这个市场规模会极大,甚至比现有的市场还大得多。”

04、撬动万亿级新蓝海

在众多机器人子领域中,工业机器人占据业内最大的市场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近日表示,硬件方面,中国在生产制造、迭代速度等多方面都更具优势。软件方面,就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来说,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大,但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储备方面需要补齐。

除了工业领域,未来还有哪些市场会成为机器人的新蓝海?DoNews与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探讨了相关可能性,对方认为,医疗健康与康复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特种应用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会迎来更高更快的增长。

“我们也看到了,现有机器人已经从过往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复合发展,同时AI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也正使其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和灵活适应性,所以有工业机器人如协作机器人向医疗、农业等行业拓展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公司将机器人送至医疗民生领域。来自上海的机器人公司傅利叶,目前已推出专业级医疗具身机器人,率先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应用,未来还有望从事家政服务、养老陪护、教育、医疗等工作。

在农业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原动力近日完成近亿元B1轮融资,旗下农机无人作业系统、新能源智能农机整机、采摘植保运输机器人深度融入旱田、水田、大棚、林果、畜牧等场景,并实现了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李君兰告诉DoNews,未来机器人行业将呈现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其中多个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值得重点关注。

  • 3D视觉和触觉感知能力的提升
  • 轻量化模型加速落地
  • 仿真环境与世界模型的持续完善
  • 数据集共建共享
  • 多种机器人载体形态共同发展
  • 细分场景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现应用价值
  • 人形机器人在商用服务和特种应用领域,有望实现小规模商用落地

如果说去年机器人行业比拼的是各家的技术实力,那么今年将呈现多维度的挑战: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产业合作进程、公众的接受度等等,都是企业和市场需要一一突破的难题。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波动曲线,也许会面临多个低谷期,但机遇已摆在面前,拿不拿得到,全凭本事。

“AI+机器人”,是科技圈的“哪吒+敖丙”?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