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翻车”、股价承压,绿联难掩焦虑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刚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不久的绿联科技,其推出的NAS(网络附属存储)新品正面临安全问题。

近日,有B站UP主发现,在绿联NAS控制面板上,向用户提供了*.ugnas.cloud和*.ugnas.com两个域名的通配符证书,最直接的影响是,下载下来的证书,包含用户的私钥,可能会导致用户数据泄漏,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该UP主甚至演示了成功劫持自己服务器的过程,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用户就会因此泄漏隐私。

对此,绿联科技回应称,已定位到该问题属于体验账号,正式用户设备上没有这个证书,也不会用到这个证书和私钥,对正式用户不会有任何影响,同时也已吊销该体验账号的证书。

NAS是一种文件级存储架构,可使存储的数据更易于网络设备访问,是三种主要存储架构之一。简而言之,NAS就是一台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管理、读取数据,并在其自带系统架构上实现多种便捷功能的私有化网盘和媒体服务器。

NAS被绿联科技视为业绩向上的增长点。绿联科技创始人张清森表示,尽管NAS在欧美市场已有一定普及度,但国内市场的潜力巨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希望“引领国内NAS市场走向新的高度”。

然而自绿联科技推出NAS新品后便一直风波不断。2024年5月,绿联科技发布了多款NAS新品及与之配套的UGOS Pro系统,但正式开售仅三天便悄然下架。根据绿联科技发布的致歉信,其NAS新品存在部分产品CPU温度显示异常与负载过高、部分用户账号注册异常、联网超时以及苹果手机相册备份失败等问题。

图源:绿联科技官网

成功登陆深交所科创板后,绿联科技面临的业绩承压、依赖代工、科技含量低、电商平台渠道费用高涨等隐忧正逐渐暴露,其迫切需要探索更多的突围可能性,但过于急功近利,导致NAS新品“翻车”,反而会对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绿联科技成立于2012年3月,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产品,传输类产品、音视频类产品和充电类产品是绿联科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中,传输类产品包括扩展坞、集线器、网络数据线、键鼠等;音视频类产品包括高清线、音频线、音视频转换器、耳机等;充电类产品则主要为充电器、充电线、移动电源等。目前,绿联科技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招股书,绿联科技在2020年至2023年的总营收分别为34.46亿元、38.39亿元和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05亿元、3.3亿元和3.94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3.02亿元和3.67亿元。

整体来看,绿联科技的经营指标持续向好,然而“核心竞争力不足”一直是绿联科技撕不掉的标签,其主要原因在于绿联科技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外协生产。

根据招股书,在生产模式方面,绿联科技进行自主研发,并采取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

2021年至2023年,外协生产的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比例分别高达78.28%、79.33%和78.22%,产生的金额占比分别高达75.62%、76.12%和78.31%,可见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金额,外协生产占比呈连续上升之势。

事实上,依赖外协生产风险巨大,如果供应商出现停工,或与绿联科技的合作发生摩擦导致双方合作关系提前终止,可能对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绿联科技不得不受制于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制造成本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一旦外协生产的生产环节不受掌控,将导致绿联科技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

绿联科技难撕“核心竞争力不足”标签的另一原因在于研发费用率较低。2021年至2023年,绿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7亿元、1.83亿元和2.16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54%、4.78%、4.50%。尽管绿联科技在招股书中称“研发投入较高”,但相较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5.06%、5.91%和7.13%,仍显不足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根据招股书,绿联科技拥有800余项境内专利和700余项境外专利,但其中发明专利仅有17项,外观设计专利则高达1200项。换言之,绿联科技已落地的研发成果技术含量严重不足,因而被外界质疑为“伪科技”。

二、亚马逊大腿不好抱

目前,绿联科技形成了“线上+线下”以及“境内+境外”的全方位布局,通过入驻亚马逊、京东、天猫、速卖通、Lazada、Shopee等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开展销售。

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绿联科技来自电商平台的收入分别为26.87亿元、29.12亿元和35.9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14%、75.98%和74.77%。

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平台是绿联科技最大的销售渠道。2021年,绿联科技在亚马逊上的销售额为11.4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3.41%;2022年在亚马逊上的销售额为11.6亿元,占比30.25%;2023年在亚马逊上的销售额为15.7亿元,占比32.69%。

尽管电商平台为绿联科技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负担也在逐渐加重。2021年至2023年,绿联科技给各个电商平台支付的平台服务费分别为2.34亿元、2.28亿元和3.29亿元,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与此同时,绿联科技还向各个电商平台等渠道支付推广费用,2021年至2023年,其支付的推广费分别为2.08亿元、2.38亿元和3.62亿元。

三年间,绿联科技向各个电商平台支付的推广费用和平台服务费分别为4.42亿元、4.66亿元和6.91亿元,这意味着绿联科技每年支付给电商平台的费用甚至比净利润还要高。

此外,离不开电商平台也导致绿联科技的物流费用大幅上涨,2021年至2023年,绿联科技发生的物流成本费用分别为4.37亿元、4.28亿元和5.20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20.23%、17.82%和17.35%,使其主营业务成本难以进一步下降。

可见,亚马逊的大腿并不好抱,甚至还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过于依赖亚马逊意味着绿联科技基本失去了大部分的话语权,而一旦亚马逊出现任何波动,绿联科技的业绩也会随之受到波及。自2021年4月起,亚马逊的规则趋严,针对违规经营的第三方卖家进行大规模整顿,部分亚马逊大卖家站点被冻结。若未来绿联科技与亚马逊的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动,将对其正常经营活动、财务状况等造成致命性打击。

整体来看,虽然绿联科技的主要经营指标仍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不均衡的销售渠道配置,侵蚀了不少利润空间。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电商平台提高“垄断费用”,将导致绿联科技的各项成本继续大幅上涨,其未来发展也将充满不确定性。

三、难借行业大势起飞

传输类产品、音视频类产品和充电类产品是绿联科技的主要创收业务,而该三大创收业务所处行业基本可以归纳为消费电子产品配件行业。

然而数据线、充电器等消费电子产品配件无法独立存在,其必须要依附于笔记本电脑、PC、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一个好消息是,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正在持续回暖。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第二季度仍保持增长状态;同期,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出货量同比增长3.2%。华福证券亦指出,消费电子正处在短期企稳回暖、行业创新周期来临和巨头新品催化不断的三重拐点。短期消费电子终端需求回暖,中长期AI赋能智能终端有驱动手机/PC换机加速,消费电子创新节奏提速有望带来行业进入景气周期。

消费电子行业回暖,对于绿联科技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但实际上,绿联科技能否借助行业大势起飞,还是一个未知数。

首先,消费电子产品配件行业面临着技术壁垒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导致绿联科技难以打造坚固的护城河,除了安克创新、罗马仕等直接竞争对手外,绿联科技还面临着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的降维打击;其次,消费电子产品配件行业供应链已十分成熟,门槛并不高,因而难以避免价格战,对于用户而言,往往难以形成品牌忠诚度,一旦绿联科技在定价策略上出现波动,难免会导致客户流失。

7月26日,绿联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科创板,发行价为21.21元/股,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飙升53.4%至45.55元/股,然而截至8月8日收盘,绿联科技的股价已回落至29.62元/股,还值得一提的是,从8月1日至今,其股价一直呈现跌势。可见,面对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的投资态度,绿联科技如何尽快补齐自身短板,并说服投资者相信自身的发展潜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标签: 绿联
新品“翻车”、股价承压,绿联难掩焦虑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