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3月15日消息(张佳)今日,在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曝光了禹州当地部分企业,利用木薯粉、玉米粉作为原材料,冒充红薯粉制造红薯粉条、山药粉条这一现象。
作为国内较大粉条生产基地之一的禹州,则在原材料上动起了脑筋。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桐树张村道路两旁的空地上,晾晒着粉条,据了解,这些粉条的生产厂为禹州市夏都三粉厂。
随后记者在桐树张村一条道路旁边的禹州市夏都三粉厂仓库中,发现同样存放着密密麻麻的粉条,这些粉条直接被放在地上。
在参观禹州市夏都三粉厂粉条生产车间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该生产车间在民房中,并且非常简陋,现场脏乱且在加工机器上都是油污,工人们则将生产红薯粉条的原料倒在地上,随后便用铲子将原材料铲进搅拌机。
在被问题生产红薯粉条的原材料构成时,禹州市夏都三粉厂负责人则表示,生产红薯粉条的原材料一般以木薯粉为主,但由于木薯粉的黏性太高,因此制作过程中会掺玉米淀粉来对黏度进行调节,该负责还进一步指出了调配的比例,“加入15%左右的玉米淀粉缓解黏度。”
这种通过木薯粉掺加玉米淀粉制作出的红薯粉条,在当地被称为“通货”,这种现象,似乎在禹州比较普遍,以至于禹州市夏都三粉厂负责人直言,“市场上流通的基本都是这种通货,可以说80%都是。”
之所以生产厂会以木薯淀粉替代红薯淀粉,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
在市场上木薯淀粉每斤不到2元,而红薯淀粉每斤4元左右,在暴利的驱使下,用木薯淀粉替代红薯淀粉则成为了常态,而这些被制作好的粉条通常被以“红薯粉条”的名义销往全国。
无独有偶,同样的戏码在禹州当地山药粉条的生产上也再次上演。
禹州市瑞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山药粉条也是木薯粉子,带山药但木薯淀粉为主,山药成分20%左右,此外据其介绍,这类山药粉条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一些网络购物平台,销售过程中对外宣称“拒绝掺假、100%纯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