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11月27日消息(记者 Tiya)昨日京东发布智能供应链开放协同平台,启动战略品类C2M创新中心和KA品牌C2M创新中心,通过进一步开放供应链核心能力,助力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
分阶段、有步骤的开放协同
“未来供应链不是零售供应链,或者产业供应链,我们的目标可能更加远大一点社会化供应链”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生态业务中心负责人林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林琛看来,未来供应链的三大特征是需求驱动、开放协同和敏捷响应。据其表示,京东运营超500万SKU的自营商品和800个仓库,把库存周转降到34天,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与京东数智化供应链的作用密不可分。
基于此,林琛表示京东技术对于供应链效率提升,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业务流程自动化之前,需要推进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则化,然后通过全链路控制,希望能够推进零供之间的关系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二是决策的智能化。因为供应链的业务流程非常长,以前靠单点去做决策,放到整个供应链上可能是局部最优,但并不代表全局最优。
林琛坦承,“要突破这两个点,光靠技术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跟行业的专家,去消化他们对于行业的knowhow,共建一些决策模型、业务流程的模型。”
林琛以得力举例道,“得力在京东SKU的量达六千多个SKU,在全国建有30多个仓储中心,但履约效率并不高,需要将近20人的团队,来专门处理京东每天订单。”
京东与得力从需求驱动、智慧决策、履约体验、敏捷响应等全链路进行深度协同后,通过端到端补货模型提前合理布局并动态调整库存,实现效率最优的订单履约方案。项目帮助得力提升一倍的工作效率,在今年京东11.11期间库存周转天数同比优化13%的同时,带来销售额同比53%的增长。
不过,目前京东发布的开放协同平台还是以自营供应商为主,未来会分阶段有步骤的逐步向POP业务赋能。
林琛解释,之所以优先向自营供应商开放,是因为自营业务是京东的核心业务,从供应链角度来讲,京东能够实现从业务执行、决策,以及数据等全链条中各个关键节点的控制。而向POP业务赋能,是整个社会化供应链的终极方向。
此外,林琛还补充道,京东零售和自营业务,不是一个博弈关系,其实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营业务能够帮助我们沉淀足够的能力,但也有天然的局限性。POP业务所涵盖的商家数量级是高于自营供应商的,POP商家对于细分市场的反映速度,尤其是对于腰尾部细分市场反映的能力,是好于KA商家的。POP业务是可以补足自营业务天花板的问题。”
深化C2M布局,京东启动两大C2M创新中心
近年来,C2M成为供应链领域的热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赵先德判断,C2M产业将在未来4年内保持高速复合增长,并将于2022年迈入万亿元级别。
赵先德认为,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C2M给电商平台带来了新机会,在零售供应链中,他们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逐渐地成为生态圈的领导者。
作为最早布局C2M的企业之一,今年上半年,京东JC2M智能制造平台的需求承接量超过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今年以来孵化的C2M商品数量接近去年同期的10倍,销量同比增长654%。除电脑数码、家电等C2M热门品类,酒水、滋补保健、家装建材、汽车等更多行业纷纷加入。目前,京东与超过1000个品牌进行了C2M深度合作,商品覆盖超过900个品类。
2021年,京东JC2M智能制造平台将启动战略品类C2M创新中心和KA品牌C2M创新中心,未来三年预计服务上万个品牌和工厂。而战略品类C2M创新中心首次落地的“京东小家电创新中心”,也于昨日正式发布。
实际上,阿里在C2M布局上,也已经推出“犀牛智造”,来对中小商家进行赋能。但在林琛看来,智能制造是一种方式、手段,它不是目标;C2M也是一种能力,不是目标。无论智能制造还是C2M平台,最终的目的都是如何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快速反应提升效率。
“京东的优势在于,它离用户更近,拥有更多用户的数据,更能洞察到用户的需求,所以需要联动产业的快速生产能力,实现产业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是一种融合的关系”,林琛表示。
林琛明确表示,“我们是数智化能力,而不是开厂的能力,未来也不会自己生产。我们可以通过跟合作伙伴合作,通过间接的方式,让京东对于智能生产,获得更好的knowhow,更好地思考我们作为零售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之间的融合点在哪儿。”
不过林琛也透露,不排除未来开设像7FRESH的门店,通过完全颠覆性的、创新性的业态,在自己可控的场子里摸索出来技术和创新业务之间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