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主导“视觉大脑”?中国AI的下一个超级赛道

撰文|夜郎西

编辑|夜郎西

这是中国AI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

2025年4月25日,随着视觉大模型Vi du在全球视频生成权威评测VID-eval中以91.2分的绝对优势登顶,中国人工智能终于跨越了“追赶”与“引领”的分水岭。

对比三年前还在为数据标注精度发愁的行业困局,此刻Vi du生成的视频已能精准捕捉“落叶飘入咖啡杯的漩涡轨迹”“玻璃破碎的力学传导路径”等复杂场景,其技术成熟度让众多科学家不禁感叹:“中国同行的突破速度,重新定义了AI发展的时间轴。”

从追随到引领的国产视觉大模型之路

2025年VIDU大模型登顶国际榜单的背后,是中国团队对技术路径的深度重构。

生数科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U-ViT架构,首次将Diffusion模型与Transformer架构融合,实现16秒1080P高清视频的端到端生成,训练效率较传统模型提升300%。

这种架构创新并非孤例:商汤科技的"元宇宙架构"打破单一任务限制,支持图像、视频、3D场景的统一建模。

上海AI实验室的UniAD模型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性能超越特斯拉FSD。

更值得关注的是,IDEA研究院的DINO-X模型通过构建1亿高质量定位样本的Grounding-100M数据集,在零样本目标检测中达到59.7%的AP值,显著领先国际水平。

这些突破不仅改写了技术标准,更催生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链式反应——华为昇腾910B芯片与视觉模型深度适配,推理速度较英伟达A100提升40%。

阿里平头哥玄铁C910处理器集成视觉处理单元,使边缘端部署成本下降80%。

而中国团队在全球顶级赛事中的表现,标志着技术话语权的实质性转移。

CVPR2024最佳论文由北京大学"多模态视频理解框架"摘得,在视频问答任务中超越谷歌DeepMind。

百度文心一格在ImageNet2025图像分类任务中达到98.6%准确率,刷新行业纪录。

商汤科技"大装置"模型在MSCOCO2025目标检测中,AP50指标突破95%,超越MetaSegmentAnything。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兔展智能的Open-SoraPlan在GitHub获超5000标星,成为国际社区引用率最高的视觉开源模型之一,其AnyReal产品单张图像售价达百元,剑指Midjourney后的"第三大爆款"。

这场视觉智能革命的底层逻辑,是数据、场景与生态的深度耦合。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数据池,深圳黄渤海新区整合8434路视频资源构建城市级视觉数据库,华为河图系统积累超10亿公里自动驾驶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立影视级视频素材库。

这些数据资源与奥比中光的3D视觉芯片、清思智能的城市级视觉认知解决方案、视比特机器人的工业检测系统等硬件能力结合,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

而开源协作与政策支持,则为这种优势的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行业地震

传统影视制作中,特效和场景构建占据70%以上的成本。而AI的介入正在引发一场成本革命。

例如某部动漫通过BaseMedia的AI特效技术,将角色设计周期从数月压缩至一周,并节省数千万成本,这一案例直观展现了AI对传统流程的颠覆。

AI在影视制作中的渗透远不止于此:剧本创作环节,AI可分析海量文学与影视数据,自动生成剧本草稿或提出情节优化建议。

场景构建方面,AI基于图像数据库能快速生成或修改背景环境,显著减少实景搭建的时间与费用。

特效生成领域,AI不仅能精准跟踪演员表情并转换为CGI角色,提升动画真实性,还可模拟爆炸、流体动力学等复杂特效,如《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大规模战斗场景便可借助AI技术实现。

此外,AI翻译技术能快速完成多语言字幕制作,助力电影拓展国际市场。

动画与游戏领域因AI实现“创意平权”。

阶跃星辰的Step-Video-T2V模型支持生成204帧游戏CG,其3D全注意力DiT架构可模拟刚体碰撞、流体运动等物理效果,甚至能通过调整重力系数、材质弹性模量等参数优化视觉表现。

该模型采用时空解耦训练,将物体运动轨迹与材质形变分离学习,配合高压缩Video-VAE技术,在降低显存占用的同时保证画质。

快手的“可灵”模型则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用户输入文字描述即可生成动画短片,其3D时空联合注意力机制能精准捕捉复杂时空动态,确保运动幅度自然且符合物理规律。

这种技术普惠正在瓦解行业壁垒,但也引发对原创性保护的讨论。

与此同时广告与电商行业正陷入AI引发的“效率竞赛”。

在广告领域,AI可实时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动态调整投放策略。

某电商平台通过用户浏览、点击、购买等行为数据建立画像,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广告效果,使点击率提升20%,转化率提高15%。

AI还能自动生成多尺寸物料并模拟投放效果,甚至根据社交媒体趋势创作个性化海报。

电商领域,AI已实现从商品图生成到虚拟试穿的全流程自动化。

美图MiracleVision3.0使电商设计效率提升300%,虚拟试穿图的转化率超越真人模特。

AI还能根据用户偏好生成定制化产品展示图,如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添加相关元素,提升购买意愿。

此外,AI在广告特效合成、动画制作等方面也展现强大能力。

在智能浪潮中寻找人类价值

AI的触角已悄然渗透至社会运转的每一个齿轮,从内容创作到医疗诊断,从城市管理到教育普及,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当AI导演能自主完成剧本创作与镜头调度,当AI艺术家可感知物理世界并实时创作,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核心命题:在算法编织的未来图景中,人类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伦理边界的模糊化已成为首要挑战。

深度伪造技术不仅制造虚假信息,更在解构真实与虚构的认知框架。

当AI生成的政要演讲足以乱真,当虚拟偶像能引发真实粉丝的情感共鸣,我们亟需构建超越技术层面的伦理防线。

全球性监管框架的建立刻不容缓,但技术中立原则与创作自由的博弈,使得每项法规都需在创新风险与社会安全间走钢丝。

这种治理困境,本质上是人类在为自身创造的“孩子”制定行为准则。

职业版图的重构远比想象中剧烈。

当AI训练师成为新贵职业,当创意策展人取代传统编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震荡已然发生。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技能迭代,而是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型——未来的从业者必须同时精通艺术表达与数据逻辑,在感性创意与理性算法间架设桥梁。

教育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如何培养既懂艺术鉴赏又掌握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横亘在文明传承路上的新命题。

技术赋能带来的不是替代危机,而是认知维度的跃迁。

三甲医院中,AI诊疗助手已能处理80%的常规问诊,但人类医生在复杂病例研判中的价值反而愈发凸显。

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揭示着人机协作的本质:AI擅长处理确定性任务,而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出颠覆性假设。

当科研团队采用“人类出题、AI解题”模式攻克蛋白质结构难题时,他们实际上开创了全新的创新范式——人类智慧负责突破认知边界,机器智能负责验证执行,这种协同进化正在将科学探索推向未知领域。

站在Agent元年的门槛上回望,AI的发展轨迹愈发清晰:它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推动人类完成自我进化。

当围棋AI教会我们重新定义“直觉”,当绘画模型启示我们重构“创意”内涵,人类终于意识到,技术革命的终极价值在于拓展认知的边界。

未来的创新战场,将是人类提出问题的深度与AI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这种共生关系或许会催生超越硅基与碳基的生命形态,开启文明进化的新纪元。

参考资料:

1.娱乐资本论《5秒动画价格不到1.5元,Vidu 视频大模型助中国动画弯道超车》

2.机器之心《「全球首个自回归视频生成大模型」,刚刚,Swin Transformer作者创业团队重磅开源!》

3.新智元《国产Vidu Q1出道即顶流,登顶VBench!吉卜力、广告大片、科幻特效全包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ai
谁将主导“视觉大脑”?中国AI的下一个超级赛道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