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同宇新材料(广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宇新材”)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这家2023年就已审核过会的企业IPO进程终于又前进了一步。
但从其最新的招股书来看,同宇新材仍存在营收复合增长率不达标,客户集中度较高,产能情况不稳定等风险。
业绩下滑,竞争力不足
同宇新材前身为广东同宇新材料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之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并在2021年更名为同宇新材料(广东)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为电子树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覆铜板领域。
根据科普信息,覆铜板对印制电路板起到互连导通、绝缘和支撑的作用,对电路中信号的传输速度、能量损失和特性阻抗等有很大影响。伴随着电子信息、通信业的发展,覆铜板行业前景愈发广阔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
同宇新材在招股书中列举出公司性质、主营业务、业绩、产品用途等方面较具可比性的其他公司,包括宏昌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昌电子”)、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泉集团”)、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材科技”)。
通过观察上述公司的营收情况可以发现,近三年来,圣泉集团与东材科技均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圣泉集团,2024年营收达1001955.06万元,毛利率也进一步上升至23.61%。宏昌电子业绩有所下滑,但2022年与2023年,其营收水平仍在同宇新材之上。可以说,从横向对比来看,同宇新材的行业竞争力略显不足。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同宇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93亿元、8.86亿元和9.52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86亿元、1.60亿元和1.40亿元,呈持续下降趋势。2025年一季度,同宇新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60%,而扣非净利润仍同比下降1%。
需要注意的是,同宇新材营收的波动,使其难以满足创业板上市的“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的指标,或有注册程序被终止的风险。
新增产能如何消化?
对于业绩的不断下滑,同宇新材给出了解释,主要是受产能瓶颈制约、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全资子公司江西同宇建设期亏损等因素影响。深交所曾多次问询,要求公司说明江西同宇亏损原因及对募投项目的影响。
根据招股书,同宇新材总产能多年来保持在37000吨/年,但产量在逐年增加。2022年至2024年,同宇新材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100.04%、105.93%、116.37%,已达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进而影响了业绩。
因此本次冲击上市,同宇新材拟募集资金约1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资12亿元于江西同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电子树脂项目(一期)。同宇新材称,项目如顺利达产公司总产能将翻倍至13万吨/年。同宇新材进一步表示,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5.60%主要是江西同宇产能增加所致。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如项目最终达产,对于多出来的9.3万吨/年的新增产能,还需要在同宇新材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另辟新销售路径与客户,否则公司也将面临新增产能不能充分消化的风险;如达产率低于70%,叠加2025年至2026年项目相关折旧费用,同宇新材净利润可能再缩水20%。
总的而言,增产项目对同宇新材形成夹击,未来发展趋势难以判断。
大客户经营效益欠佳
新增产能无法完全消化的担忧,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竞争激烈,同宇新材核心优势并不突出,新客户开拓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从公司现有的客户来看,虽然前几大客户基本稳定,但年销售金额却在逐渐减少。
根据招股书可以看出,同宇新材客户集中度一直较高,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79.43%、76.52%、68.75%。虽有逐年降低趋势,但从单个公司的销售金额来看,该趋势并非由于同宇新材将销售重点分散,或是开拓新客户而形成,反而是多个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在逐年下降。
以大客户之一南亚新材为例,2022年同宇新材对其销售金额为35466.74万元,2023年降至22563.93万元,2024年再度降至19070.57万元。
由于行业特性与业务关系,大客户业绩也对同宇新材业绩造成直接影响。2022年以来,受覆铜板行业景气度下降及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同宇新材主要客户经营业绩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其中,2022年度,南亚新材、华正新材、 生益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0.19%、9.23和11.1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06.19%、91.26%和43.50%;2023年度,南亚新材、华正新材、生益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1.05%、上升2.31%和下降7.93%,华正新材和生益科技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970.29%和23.57%。
主要客户业绩下滑对同宇新材经营产生了一定压力,如未来行业景气度进一步下降或竞争进一步加剧,同宇新材不能持续获取下游订单以维持或扩大电子树脂产品销售,则会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公司再度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