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阿里的“第一性原理”
 

文 | 佘宗明 

阿里巴巴,无疑是一家有故事的企业。这两年的故事主线,就在围绕“变革”展开。

管理学大师加里·哈默说,当下的世界面临加速变革,未来也越来越不取决于过去和现状。

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你在某个时间点的竞争优势,而是你的演化或者进化的优势,你有能力去不断重新思考,重新改变你的发展方向,重新改变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变革。”

阿里就在不断因时而变:过去一年,其组织变革、架构重整、人事更迭和业务调整的力度频度堪称前所未有。

约1个月前,马云在内部信中就对阿里重组1周年的变化进行了总结:“这一年最核心的变化,不是去追赶KPI,而是认清自己,重回客户价值轨道。”

那,阿里的变革见效了吗?

数据本身会说话:阿里5月14日发布的2024财年Q4财报显示,本季度,淘宝天猫GMV双位数增长,阿里云核心公共云产品收入双位数增长、AI相关收入三位数增长,海外电商实现45%的同比强劲增长。

这是近几个季度以来未有过的局面,也是对阿里变革效果最直观的检验。

也许有人会说,股价下跌怎么说?

资本市场看短期、看利润,天然觉得越是能赚钱的就越是好企业。就这点看,阿里围绕消费体验提升、AI发展进行的投入,甚至经过组织变革释放出的发展动力,未必是他们最关心的因素。

这就导致,股价这把尺子和企业发展、业务进步的尺子,有时甚至是矛盾和打架的。

在狭隘的条框之外,观察企业的“第一性原理”,应该是发展本身。

01

如果要选出2023年变革力度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那恐怕非阿里莫属。

对阿里来说,2023年显然也是阿里发展史上无法忽略的节点性年份。

拨开那些繁枝细节会发现,阿里的变革脉络很清晰。

“用户为先、AI驱动”,是阿里明确的两大战略重心。

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是阿里面向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对应的三个方向。

今年2月,阿里管理层提到,阿里未来将会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投资,其一是电商业务,包括境内和境外电商;其二是云计算。最高优先级是让电商和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重燃增长动力。

划重点:电商、云计算+AI、海外业务。这些是阿里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后的聚焦型业务。

对阿里而言,比增速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释放的信号——阿里重回健康增长轨道。

02 

近年来,在电商竞争激烈叠加消费“左移”的背景下,用户体验被电商平台们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阿里明确“用户为先”,着眼的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更多地提升用户体验:用户需要好货,得有;需要好价,得有;需要好服务,也得有。它传导到用户侧的感受就该是:品质,实惠,方便。

在对消费者需求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阿里在“回归用户”棋盘上频密落子。

这些落子对用户是可感知可触碰的。这其中,淘宝天猫618取消预售、采用现货开卖模式,并实行全程化价保,就对消费者来得颇为友好。

在优化用户体验上,淘天不光是对用户潜在痛点逐个“销账”,还对用户隐性需求予以满足。

推出延迟发货自动赔付机制“晚必赔”,对服饰行业的超长预售做出限制,规范虚假发货、物流停滞问题,新增店铺标签体系(包括“退款拒绝率”、“平台求助率”、“退货运费险”及“轨迹异常率”、“承诺时效”、“送货上门”等)……这些调整都是有的放矢。

此外,强化“万能淘宝”的商品供给优势,新疆包邮并送货进村,88VIP会员权益升级,重启淘宝网页版……每样单拎出来,都对应着用户体验的切实大幅改善。

市场总会用用户信任去犒赏实打实的“用户为先”,因为用户为先不是干瘪的价值标榜,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连接。

当“万能的淘宝”在“好商品,好价格,好服务”购物体验的加持下变得更懂用户,用户也会报之以消费意愿提升和用户粘性增强。

更好的购物体验,对淘宝来说是种“回归”。平台正在找回“用户体验基因”,以此在商业上重新起势。

财报就显示,淘宝天猫的季度购买人数和购买频次强劲增长,推动线上GMV及订单量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同时,88VIP会员数量也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超过3500万。Questmobile数据也显示,今年4月,淘宝以9.28亿月活位居国内电商榜首。

淘宝还兼顾商家体验提升——重要的商家经营工具“生意参谋”就宣布全面免费;阿里妈妈则发布了更精准的 “全站推广”,在内测阶段就有商家打爆速度几倍提升,GMV增长2.97倍。

用户体验提升、商家生意增长、平台生态向上的齿轮是连着的,用户消费体验改善后,三方共赢的正向增强回路也会随之打通。

03

电商是阿里的基本盘业务,云计算、AI则是阿里的未来型业务。

自去年以来,AI迎来爆发之势,AI时代的大幕已启。作为技术投入上的长期主义者,阿里身影也很活跃。

阿里云前不久刚发布的通义千问2.5版本,在权威基准OpenCompass上得分追平GPT-4 Turbo。

4月底开源的1100亿参数模型Qwen1.5-110B,在多个基准测评中超越Meta的Llama-3-70B,并登上HuggingFace开源大模型排行榜首,已在全球开源模型中处于顶尖水平。

这是在AI领域早有布局的阿里云技术能力的体现。无论是通义灵码已经成为国内用户规模第一的智能编码助手,还是基于SOTA水准的通义千问代码模型CodeQwen1.5研发,插件下载量已超350万,每日推荐代码超3000万次,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智能编程助手,都彰显了阿里云在大模型自研上的技术积累与能力沉淀。

阿里的AI布局,是两条路走路:除了自研,还有积极投资AI基础设施建设。

领投大热AI创业公司月之暗面,还将国内其他几个AI独角兽智谱、百川、零一万物、MiniMax投了个遍,阿里打了一副名叫“重金押注AI”的牌。

在AI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底座成为企业数字化新工具的当下,阿里云聚焦“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将全球云厂商Top3的优势跟AI能力结合,能助力更多企业数智转型,也为自身打开更多增长空间。

数据就摆在那:阿里云来自外部客户的AI相关收入增速加快,季度内实现三位数增长。通义大模型通过阿里云服务企业超过9万、通过钉钉服务企业超过220万。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和开发者通过开源社区使用通义大模型,目前通义开源大模型累计下载量超过了700万。

今年4月,阿里云将公有云服务降价从中国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用户规模的扩大和渗透率的提升也能加快阿里云、AI业务的效益转化。

而云计算和AI业务向好,带来的是非线性增长的想象空间。

04 

无论是“用户为先”,还是“AI驱动”,都体现了“从后天看明天”的长时段思维。

过去20余年,阿里先后抓住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凭着因势而新的变化,阿里才有今天的阿里。

而今,AI时代大幕已启,阿里以战略锚点的更新去拥抱下个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势在必行。

“用户为先、AI驱动”,就与之契合。寓于产品力、价格力中的“用户为先”,连接的是消费者跨越周期的需求;AI电商和云智一体依托的“AI驱动”,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有了用户信任,阿里才能走得更远;有了能力进化,阿里才能走得更久。

马云说:“我相信,三年后的电商肯定不是今天最热门的电商,重要的不是今天要赶上谁,而是想一想明天的电商应该如何提升消费体验,Al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

阿里对此的作答,就藏在用户在淘宝网购时获得的实惠和体验里,藏在商家在用AI一键开店中享受到的便利中,藏在电商、云计算+AI、海外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当中。

这不免让人想起,带领微软走上复兴之路的微软现任CEO纳德拉对微软的重塑。

纳德拉也很强调“客户价值”,他认定“我们必须要满足客户尚未得到满足、尚未提出的需求。这就是创新之源。所以,如果我们每天、每周、每年必须要确保做什么的话,那就是要时刻了解客户的需求。”

纳德拉也是技术信徒。他对AI和云业务的重视,成了带领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公司的关键之笔。押注Open AI,形成包括Outlook、Skype、Word、Excel、PowerPoint、Dynamics、OneNote、OneDrive等产品的云端全家桶,给了微软新增长动能。

某种程度上,软件市场并不是适合所有云计算公司都参与的市场,微软Azure有其特殊性。但两家公司的经历,尤其是微软通过投入云和AI“逆袭”的剧情总是令人津津乐道,也令人对阿里有此期待。

从这个层面看,阿里有没有加载“微软化”进度条,仍需观察,但阿里确实在刷新自己——其主动求变的正确判断,让组织调整和业务战略聚焦都符合时代需要。

这不仅能帮阿里更好地适应今天的竞争,更为其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重回健康增长轨道,就是站在了新起点上。

可以预见,阿里的新财年注定不会简单。

因为组织调整带来业务增长、开启发展新阶段后,现在的阿里处在战斗力和竞争力正盛的状态,信心是阿里向前的动力源。

也因为今年对于淘天集团是综合能力提升之年,消费体验提升明显带来GMV和份额增长,对于云计算和AI业务也是加码发力之年,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完成,公共云和AI发展动力将有望进一步释放,故而这是个投入大年,也是向下个十年加速行进的重要时点。

还因为市场期待已久的阿里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进展可期——预计于2024年8月底完成转换……

因为足够多的因为。

整装再出发后,市场正看见一个更有发展活力的阿里。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阿里 马云 淘宝
观察阿里的“第一性原理”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