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一场马拉松引发的热议

作者丨梁    潇

编辑丨何足道

万万没想到,宇树机器人比赛摔倒了。

4月19日,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开跑。多个网传视频显示,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在跑步过程中摔倒,“宇树机器人比赛摔倒”很快登上微博热搜。

作为最近两个月来备受关注的科技公司,宇树机器人的表现是焦点中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面子上摔倒的是参赛机器人,里子上摔倒的却是头部企业的公众形象。

宇树科技的赛后声明,一经声明就成为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却因其技术归因的傲慢与责任回应的缺席,引发了一场关于科技企业价值观的深层次讨论。

技术傲慢

当"极致性能"成为免责盾牌

本该是展示科技魅力的舞台,结果却成了宇树科技G1机器人“摔倒”的尴尬秀场。

摔倒就摔倒了吧!我挨打立正行不行?结果宇树科技的赛后声明让人大跌眼镜!

宇树声明中反复强调赛事环境的"特殊性"——复杂地面、动态干扰、超出常规测试场景。这种归因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精英主义的自我辩护:"我们的技术完美无缺,问题出在世界的不可控。"

这种姿态的傲慢性在于:

首先,忽视用户场景的复杂性。公众对机器人的期待,早已超越实验室参数表。当机器人以"参赛者"身份出现在马拉松赛道时,其面对的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类人化可靠性"的考验。

将问题归咎于环境,等同于否定用户场景的多元价值。(案例对比:波士顿动力Spot机器人在建筑工地的适应性迭代,正是通过直面复杂场景赢得信任)

其次,弱化技术迭代的本质。机器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类需求,而非在理想条件下追求参数极限。宇树将事故解释为"传感器瞬时过载",却未提及如何通过算法优化或硬件冗余提升鲁棒性,暴露了对技术本质的认知偏差。

2 责任失声

公关的温度缺失症

声明中充斥的术语堆砌(如"ZMP动态平衡""多传感器融合"),让公众感受到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诚意,而是一种"技术冷暴力":

一是,情感共鸣的彻底断裂。面对赛事事故,公众期待的是"对体验不佳的歉意",而非冷冰冰的技术解析。

宇树声明中缺失的不仅是解决方案,更是对参赛者、观众情绪的基本共情。(对比案例:特斯拉事故后马斯克的"深夜道歉信",用个人化表达重建情感连接)

二是,未来承诺的模糊化处理。声明未给出任何可量化的改进计划(如"三个月内完成算法迭代""开放极端场景测试数据"),导致公众对技术演进失去想象锚点。这种模糊性加剧了"技术黑箱"的质疑。

3 公关的本质

技术叙事的人本回归

机器人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关策略必须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

第一,建立从"实验室思维"到"用户场景思维"。公众对机器人的包容,建立在"技术服务于人"的共识之上。

当技术叙事脱离用户真实需求,再完美的参数也会失去意义。

第二,建立"技术透明化"沟通机制。定期发布技术迭代白皮书、开放场景测试直播、邀请用户参与算法调优,都能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进展。

写在最后

近两个月以来,宇树科技简直被吹到了天上,所有人都期待其机器人的惊艳表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本以为是在座皆惊,结果是在座震惊。

宇树科技的滤镜啪的一声碎了一地。宇树事件的深层次启示在于: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技术能力只是入场券,公众信任才是护城河。

当技术叙事失去人文温度,再强大的算法也无法计算出企业的长期价值。科技公关的终极战场,不在参数表,而在人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宇树科技:一场马拉松引发的热议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