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毅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帅旗 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语:2023年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优胜劣汰”的选择权交给市场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考验着其自律能力。因此,提高对ESG信息的重视程度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不难发现,绿色债券的相关信息与企业ESG信息紧密相连,增加绿色债券信息含量,不仅可以激活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治理的驱动作用,还能联动股票市场,发挥溢出效应和示范作用,倒逼其它企业进行绿色治理。但目前我国以绿色债券为驱动的企业绿色治理尚未完全激活。增强绿色债券市场的活性,关键要用“信息”撑起市场的“信心”。
一、以绿色债券为驱动的企业绿色治理尚未完全激活
2020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双碳”目标,这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表达出绿色转型的决心。囿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我国绿色转型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企业层面的努力。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项目、促进企业绿色投资、改善企业绿色绩效、助力国家绿色转型、缓解环境气候问题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最新的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ESG)指数(CGGI)显示,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的平均值为56.58,虽较2021年的平均值56.13提高了0.45,但整体分数依然偏低,这说明上市公司绿色治理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治理具有驱动作用,但由于我国绿色债券起步较晚,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驱动作用未能完全激活,例如,绿色债券的监管松弛,不可避免地形成套利空间,而目前投资方进行鉴定的难度大、成本高,导致市场上“漂绿”情况泛滥。“漂绿”问题会严重损害绿色债券市场的投资信心,最终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服务于绿色项目的优质绿色债券被排挤出市场,企业绿色治理难获资金支持。
二、激活绿色债券的驱动作用关键在于增加信息含量和提升信息质量
另一方面,信息含量增加和信息质量的提升还具有指导企业绿色治理决策的隐性效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反馈效应是资本市场影响企业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企业在决策的过程中,有动机从证券价格中获取外部投资者私有信息。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价格中的特质信息具备引导企业实际决策的功能,绿色债券相对于普通债券来说,除了具有“债券”本身的属性外,还具有“绿色”属性,其中蕴含的绿色特质信息可以反映资本市场对企业绿色行为的态度。而资本市场的态度则是一种外部信息。管理层可以结合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绿色治理活动进行决策,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绿色管理,提高绿色治理效应。
三、增加信息含量、提升信息质量、改善信息环境任重而道远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披露实践总体良好,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披露绿色债券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关规定要求,自觉、自主进行高质量信息披露的动力不足;国内对第三方评估认证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在绿色债券发行前和存续期的外部监督作用中角色失位;以及披露的数据在规范性、完整性、科学性、可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1)提高发行端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实行差异化的发行端优惠政策有助于提高发行企业披露绿色债券信息的积极性。一方面,从程序上设立快速通道,对前期信息披露表现良好的优质企业,在后续发行绿色债券时给予简化审批流程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设置税收优惠梯队,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评级,评级越高享受的税收减免比例越高。
(2)完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可以在判断债券是否符合“绿色”标准、追踪绿色项目进行情况、评估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第三方评估认证体系暂不健全,各个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评判标准不同,缺乏统一公认的认证。应该借鉴境外成熟经验,建立完善的第三方机构准入机制并对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流程、方法做出具体规定。
建立统一的绿色债券数据库,收集并记录相关信息,也是提高市场中信息含量的有效方法。应用绿色债券数据库,一方面可以通过从微观层面上收集每只绿色债券的相关数据,加工整合后得到宏观的统计信息,供管理当局、投资者和分析师等各方使用;另一方面,数据被透明地记录在库,可以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压力之下企业会自觉地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