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引发小米股价两天缩水1200亿港元

一直热搜不断的小米汽车,还在上热搜,不过这两天小米的热搜和以往的热搜相比,很显然是冰火两重天。

2025年4月1日,小米股价暴跌5.59%,800亿市值瞬间蒸发

2025年4月2日,小米股价暴跌4.59%,两天市值缩水超1200亿港元。

这一切,只因一起车祸引发的舆论海啸。

01

小米汽车迎来了“至暗时刻”

据媒体报道,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撞击隔离带后爆燃,三名00后女孩不幸遇难。小米汽车对此回应表示,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而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选择在股价暴跌当晚22:19分发文,承诺“绝不回避”。这种“CEO押上人设”的策略,似乎比冷冰冰的官方声明更具温度。

但是众多网友并不买账,对车门能否打开?AEB是否触发?等关键问题的“留白”小米汽车并未给出准确的回复。

而最重要的智能驾驶为何出事故,小米汽车给出的回答则是:

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02

智能驾驶变智障?

2024年4月,蔚来汽车发布全域领航辅助NOP+城区功能。

2025年2月20日,华为余承东宣布,华为已为L3级别智能驾驶的到来做好准备。

2025年2月26日,雷军宣布小米汽车 HAD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正式发布。

2025年2月25日,特斯拉FSD落地中国,正式向国内用户开放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2025年2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元年”。

2025年3月23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宣布:2025年下半年将实现L3级全场景自动驾驶。

就在“智能驾驶向自动驾驶进阶”成为行业共识时,小米SU7的事故猛地敲响了现实的警钟——技术愿景与落地使用之间的鸿沟清晰可见。

作为用户期待又害怕,期待,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害怕,科技失控带来的风险。

人们从 “机械信任” 到 “技术信任”经历了百年的变革,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事故,可能每一次重大事故,都成为行业进步的转折点。

也希望车企、媒体在宣传智驾功能时要更加谨慎。智能驾驶,高阶智驾,辅助驾驶,城市智能驾驶,领航辅助驾驶,智能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智驾2.0,智驾2.5,智驾2.5+,人工智能驾驶等等,这些高大上的概念词往往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技术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能够在所有情境下无缝运作。

今天的小米 SU7 事件,或许能推动智能驾驶行业重新思考,技术的光环终究会褪去,只有把安全驾驶刻进骨子里,才能赢得用户真正的信任。

作为观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智能驾驶?

03

智驾责任谁来承担?

在智驾责任谁承担这个问题,目前相关法规尚且处于空白。

根据证券时报报道,证券时报记者搜集了多家新势力车企的自动驾驶服务包文件,都针对自动驾驶责任做出了类似的说明:“本功能仍是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驾驶安全的责任主体,在功能运行期间,需要您时刻保持关注驾驶环境和道路状况,保持驾驶状态,确保出行安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

长安汽车(000625)董事长朱华荣也建议,加快完善我国自动驾驶系统立法,建立责任认定机制,对不同等级和形态的自动驾驶车辆明确责权利,建立完善自动驾驶保险体系、构建多元监管格局。

04

总结

借用自媒体大V《三表龙门阵》的一段话,小米汽车这个事件既是个体的悲剧,也是公众的潜在困境——强调智驾的新能源车,要用多少生命验证科技进步的谎言。

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惨痛事故都是对人类智慧的拷问。小米汽车事故不应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汽车文明的真谛不在于能跑多快,而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平安抵达。毕竟,在生命面前,所有炫目的科技都应当保持谦卑。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小米汽车
一场车祸引发小米股价两天缩水1200亿港元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