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大钊
老话说“同行是冤家”,巨头们的捉对厮杀实在太常见了,京东怼阿里,美团打饿了么,美的掐架格力。
但在国内乳制品行业里,伊利几乎没有敌手。
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营收超634亿元,而对手蒙牛乳业同期收入约477亿元,二者相去甚远,其余乳企的营收更是难以企及。
本土食品饮料企业中,营收破千亿的本就不多,破千亿还能保持双位数增长的更是少见。
今年上半年,伊利营收和净利润同步增速分别为12.31%和15.4%,这在所有发布财报的乳企中都屈指可数。
为伊利什么有如此成绩,还要从公司定位说起。
从奶源入手建护城河
伊利的成功既踩中了时代的红利,也有自身战略决策的因素。
细分来看,根据欧睿的数据预计2021年巴氏奶、常温白奶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2%、6.7%。未来市场扩容由消费量提升、产品结构升级推动。
根据伊利年报:
2020年伊利常温液态类乳品市场渗透率为84.7%。另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常温液态奶前三伊利、蒙牛、光明分占37.8%、27.2%、8.2%,伊利、蒙牛两家全国化乳企持续收割中小企业份额,两家寡头竞争的局面短期也不易打破。
图源:华西证券
早在2006年,伊利就提出了“全国织网”计划,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各地,率先完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成为首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制品企业。
截至今年6月末,伊利股份经销商总计18878家,净增4879家。有数据统计,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有超过5个伊利经销商。
公司早在2007年就注意到中国下沉市场的重要性,先于蒙牛及其他行业竞争者提前布局下沉市场。借助商务部在当年发起的“万镇千乡”活动,持续增加下沉市场网点数量。并于2013年积极推进渠道精耕计划,弥补渠道覆盖空白,进一步加强销售终端的掌握能力。截至2020年末,乡村网点达109.6万家,渠道渗透能力逐年提升。
除了在下游有足够多的“触手”,伊利对于上游奶源也有足够的控制权。
除自建牧场外,伊利的原料奶供应商还有辉山乳业、优然牧业、赛科星、中地乳业和西部牧业等。伊利几乎掌握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优质牧场。
图源:华西证券
所谓“得奶源者得天下”,优质稳定的奶源供应,成为伊利在竞争中的重要护城河。
“两极分化”严重
2022年已经过半,除伊利外,32家上市乳企也发布了半年报。
从成绩来看,可谓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龙头企业凭借规模化优势在疫情之下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周期性,但更多的企业则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上半年营收增长的乳企超过7成,但增利的却不足4成,净利突破1亿元的不足3成,伊利、蒙牛和光明3家头部企业净利合计占比超8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加剧。
整体来看,当下中国的乳制品市场竞争格局已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伊利是中国乳制品行业布局最全面,发展最均衡的企业。以常见的8类乳制品产品(乳制品、常温白奶、低温白奶、常温酸奶、低温酸奶、乳饮料、奶粉和冷饮)统计,伊利在其中5个品类中排行全国第一。
图源:浦银国际
2022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632.13亿元,同比增长12.29%;
净利润61.39亿,同比增长15.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1.33亿元,同比增长15.23%。
另一方面,也有多家乳企在上半年出现明显下滑。
Wind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无一亏损、仅有6家乳企净利下降不同,今年有25家上市、挂牌乳企净利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综合财报分析来看,疫情反复、国际贸易环境、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是影响增速的主要原因。
其中庄园牧场、熊猫乳品、均瑶健康等17家乳企净利润均出现双位数下降,一鸣食品、骏华农牧、雅士利国际、麦趣尔、沃野牧丰5家企业净利降幅达到三位数甚至四位数,且处于亏损状态。
典型的如“网红奶”麦趣尔,2022年上半年,麦趣尔在营收增长47.06%的情况下,净利润下降1700.99%至-1.75亿元,亏损额在35家乳企中“垫底”。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上市乳企的业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条件下,上半年龙头企业发挥出品牌、渠道、供应链体系的规模效应,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在逆境中的抗周期性和抗衰退性。同时也能看出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显著。
第二曲线是什么?
鲜有竞争对手,再加上业绩持续增长,伊利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但事实并非如此。
浦银国际在研报中指出,伊利股份内生业务(不包括澳优)2022年H1的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2022全年净利润率同比持平。这意味着2022年H2伊利内生业务的净利润率有同比下跌的潜在可能性。
而且行业整体增速也在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企业乳制品产量为1510.9万吨,同比增长1%,其中6月产量仅同比增长0.3%至275.1万吨。
于是,收购、上市、退市、转板等一系列资本操作,成为诸多乳企寻求第二曲线的方式,伊利当然也不例外。
2022年3月,伊利子公司金港控股收购澳优乳业股权一事完成股权款项支付,金港控股持股占澳优乳业已发行总股份的59.17%;
4个月后,伊利又将菲仕兰中国位于辽宁沈阳的秀水奶粉工厂收入囊中。
伊利还将投资触手伸到了海外。
除了战略入股羊奶粉巨头澳优乳业,2018年11月,伊利还收购了泰国冰淇淋企业Chomthana,正式开启“海外并购时代”;
2019年8月,伊利通过全资子公司金港商贸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企WestlandCo-OperativeDairyCompanyLimited100%股权。
财报显示,上半年伊利股份国际化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58%。
除了深挖乳制品赛道,伊利还在尝试跨界。
从2018年开始,伊利在矿泉水、饮料、植物奶、宠物食品等外线业务频频跨界。
当年7月,伊利成立健康饮品事业部,全面布局健康饮品领域;
2018年末,伊利宣布投资7.44亿元,新建吉林长白山矿泉水项目,算是伊利历史上第一次重点、发力扩展液态奶以外的饮品;
2019年4月,伊利推出大健康饮品子品牌伊然,先后上新了乳矿轻饮、乳矿气泡水、乳矿奶茶等不同产品;
到了2019年8月,伊利又收购了阿尔山市水知道矿泉水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阿尔山伊利天然矿泉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在矿泉水市场迈开步伐;
两个月后,伊利中高端矿泉水“inikin伊刻活泉”就在秋季糖酒会上发布。
今年6月,伊刻活泉邀请赵今麦成为品牌代言人,同时赞助了爱奇艺恋综《喜欢你,我也是第3季》。
后伊利又在2021年末完成的120亿巨额定增中,拿出2.7亿拟投向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项目。此举被视为伊利在矿泉水领域的进一步加码。
不过,在2021年财报中,矿泉水业务被描述为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放眼全球,乳企巨头发展第二曲线成功的案例并不少。像雀巢、达能为代表的国际化乳制品巨头,大多都成功发展出自己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甚至可以间接成为食品行业的大鳄。
如提到雀巢,消费者的第一反应除了牛奶产品,还有咖啡、瓶装水等;达能则在牛奶之外,扩展出饼干、各类饮料等。
因此,伊利的跨界也并非什么独创,至于结果如何还需时间来观察。
此外,伊利还加大了投资的力度,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今年5月,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珠海健瓴,计划以自有资金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健瓴种子基金。两个月后的7月20日,这一由“乳业巨头”伊利出资3.5亿元设立的深圳健瓴种子基金(简称“健瓴种子基金”)完成了工商登记。
公告显示,该基金主要针对健康食品、健康相关的高发展潜力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更倾向于创建期、种子期、pre-A轮融资、A轮投资等早期融资阶段的企业。
除了国内基金公司,伊利上市公司主体或境外全资子公司还先后入股了美元基金PAG Asia Consumer L、Community Fund LP。前者主要投资亚洲泛消费类行业的公司;后者主要投资新技术及消费升级等相关领域的子基金。其中,伊利认购PAG旗下基金数额最高,约2.95亿美元。
早前,伊利立下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顶”的目标,如今看来距离进入前三的期限只剩两年多,面对疫情反复、国际贸易环境、原材料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千亿乳企巨头也有自己的焦虑。
参考资料:
《伊利:中国乳业王者的明天会更好》,浦银国际
《伊利股份:澳优并表拉低盈利水平,乳业龙头优势不改》,西南证券
《伊利:为何1H22业绩超预期,却下调全年净利率指引?》,浦银国际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乳业各品类发展变迁梳理》,华西证券
《跨越千亿后,伊利还能怎么涨?》,观潮新消费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