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我还能看见古典乐复兴的一天

作者 | 万翛          编辑 | 范志辉

每隔几年,我们就能在主流英文媒体看到这样的标题:“古典乐死了”、“古典乐正在死去”、“古典乐死了吗?”。如果在谷歌搜索“classical music is”,第一个选项就是“dying”。

一切似乎都在暗示,古典乐即便没死,也在濒死的边缘了。

但最近,不论是社交平台、唱片公司还是智库和行业协会,都纷纷指出古典乐的回春现象。那么,古典乐是如何在当代回春的?

古典乐复兴

“古典乐当然是不受时间影响的,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古典乐与当下贴合尤其紧密。”全球最大的公版音乐公司之一Epidemic Sound的CEO Oscar Höglund这样总结。

据Epidemic Sound最近发布的年度报告,2022年,古典乐在YouTube上的使用量增加了90%以上。并且,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无论是在欧洲、美洲还是中东和非洲,古典乐都是去年YouTube上传视频中增速最快的配乐类型。

Epidemic 也表示,这一趋势在自己的平台上也很明显,古典音乐曲目的下载量同比增长64%,在音乐流媒体平台上的播放量已超过2亿次。

据上述报告,2020年2月到3月期间,由于疫情,用古典乐和现代古典乐配乐的YouTube视频内容分别骤增58%和66%,这些音乐通常带有的标签是“梦幻”和“令人放松的”,以适配因疫情而产生的更加悲伤或严肃的视频内容。

不仅如此,TikTok全球音乐运营业务发展负责人Michael Kümmerle在采访中也提到,古典乐在热门视频中出现得越来越多,这似乎是值得关注的趋势。为此,TikTok在今年积极推动古典乐内容在平台上的发展,先是在8月与华纳音乐联合发行古典乐专辑,用交响乐改编了TikTok上的18首热门歌曲;11月,又推出#classicalmusic标签,并举行了一系列跟古典乐相关的活动,包括举行郎朗的直播演出。

K-pop也在今年表现出了持续一整年的古典乐采样热。比如,Red Velvet于3月发行的迷你专辑《The ReVe Festival 2022 – Feel My Rhythm》中,主打歌《Feel My Rhythm》就采样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a G String);在BLACKPINK在9月发行的新专辑中,主打曲《Shut Down》则采样了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10月,(G)I-DLE的迷你专辑《I Love》主题曲《Nxde》则采样了歌剧《卡门》。

或许也是嗅到古典乐的复兴潮,Apple在去年收购古典乐流媒体平台Primephonic,并计划今年推出基于此开发的独立程序,不过目前还没新动态;环球音乐则通过旗下德国古典乐唱片公司德意志留声机推出了自己的古典音乐流媒体STAGE+,并肯定“在线市场对经典古典乐存在巨大需求”。

更令人充满希望的是,古典乐的受众正在年轻化。据英国唱片业协会(BPI)、音乐流媒体平台Deezer联合皇家爱乐乐团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古典乐复兴在2020》(The Classical Revival in 2020),以及MIDiA Research在2018年发布的古典乐市场报告,都提到了古典乐受众的年轻化趋势,且得出了同样的数据结论:35岁以下的听众占比已经超过3成。

与此同时,国内平台也加紧了在古典乐领域的布局。

据了解,网易云在2019年推出古典乐专区,TME在今年8月与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达成品牌深度战略合作。数据也显示, 2017年到2020年间,B站古典乐年视频投稿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0%,古典乐类UP主人数及播放量均增长超过5倍;小红书也在今年发起“了不起的古典乐”项目,邀请众多音乐名家入驻。

从配乐使用到流媒体平台、社区平台,都向我们宣告着古典乐的复兴。

古典乐是如何复兴的?

回头来看,疫情的发生对古典乐的复兴起到不少推动作用。许多流媒体用户在疫情之后,出于放松心情的目的,开始对舒缓的古典乐歌单感兴趣。

在《古典乐复兴在2020》(The Classical Revival in 2020)这份报告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2020年3月17日,法国首次实施全国“封城”;19日,Deezer平台上名为“带来好心情的古典乐”(Feel Good Classical)的歌单播放量直接比上周翻了三倍,其中36%的听众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可以说,疫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听众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些心情歌单接触了古典乐。

疫情也给了年轻父母有更多时间在家陪孩子练习乐器。在英国,在35岁及以下的受访年轻父母中,有66%的孩子都在学练乐器,而前10受欢迎的乐器中,有7个都是管弦乐。这也部分解释了疫情后流媒体平台上古典乐受众的年轻化现象。

古典乐作为配乐在视频平台使用率提升的原因,也与流媒体平台的情况非常相似。Epidemic Sound报告分析,疫情之后,古典乐更加符合当下视频内容的情绪,从而受到了创作者的欢迎。内容创作者Cecilia Blomdahl提到:“古典音乐提供了广泛的情感,根据镜头的不同,它既可以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所以这种类型非常适合我想在视频中唤起的感觉。”

由此,古典乐几乎能适配所有类型的视频内容。在去年,不论是戏剧、教育、娱乐、游戏还是政治、科技、运动、旅行,古典乐的使用量同比增长都是最高的。

有意思的是,由于疫情期间被封锁在家,欧美年轻人出于对旧时光的怀念,在TikTok、Tumblr、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开始流行起暗黑学院风(Dark Academia)、新式田园风(Cottagecore)内容。

由于古典乐和这些内容非常适配,也形成了对应的歌单,如暗黑学院风通常是莫扎特、巴赫、肖邦这类作品,新式田园风则对应德彪西之类的风格。

总的来说,除了古典乐本身具有的丰富情绪能适应各种不同视频内容之外,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悲伤,也让流媒体用户更加主动投入古典乐的怀抱,寻求情绪的抚慰,这让古典乐以歌单和配乐的形式在线上实现高速增长。

古典乐真的能从中受益吗?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中,恐怕最失望的要数纯古典乐爱好者们了。

毕竟,古典乐虽然被更多人听到,而人们却不是为了听古典乐而去的。这些随着短视频传播开来的古典乐片段,这些为了助眠或者放松而存在的古典乐歌单,到底能让多少人真正对古典乐产生兴趣?他们中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这些歌单和背景乐而去主动搜索全曲、去了解演奏者或者作曲者?

更讽刺的是,在古典乐数据飙高的疫情期间,失去线下表演收入的古典音乐家们被迫转向线上,但并不顺利。

由于平台的自动版权审查系统主要是面向流行乐设计的,也因此对于古典乐版权判定错误率极高。举例来说,一首巴赫的作品是公版音乐,而马友友演奏的版本则是有版权保护的。当我们上传自己的演奏版本时,平台很可能会把我们的作品判定为侵权了马友友的作品。对于仅靠演出收入为生的音乐家们来说,这问题尤其致命。

虽然有诸多值得商榷或诟病的问题,古典乐能够与时俱进地在社交媒体和音乐流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多受众,对于古典音乐家而言,始终是一个机会。

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像TwoSet Violin双琴侠这样通过网络平台走红而得以开展世界巡演的音乐家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帮助自己获得了知名度和更多听众,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就能领略到古典乐的魅力。

对于古典乐而言,这绝对是一趟值得追赶的潮流。

参考资料:

1.Classical Musicians v. Copyright Bots: How Libraries can Aid in the Fight 

2.The Classical Revival in 2020 

3.The Classical Music Market-Streaming’s next genre ? 

4.Copyright bots and classical musicians are fighting online. The bots are winning.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古典音乐
万万没想到,我还能看见古典乐复兴的一天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