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8月17日晚间,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3.71亿元,同比增加5.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087万元,同比增加65.72%;基本每股收益0.1297元,同比增加65.64%。
从资产方面看,公司报告期内,期末资产总计为41.97亿元,应收账款为2.25亿元;现金流量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674.95万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78亿元。
不过视觉中国其独特的盈利模式,也让公司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8月15日晚,摄影师戴建峰(Jeff)在微博发文称,自己接到视觉中国打来的电话,对方声称自己图片侵权并索赔8万多元。吊诡的是,这些声称侵权视觉中国的图片,全部都是Jeff自己拍的。
后来,视觉中国作出的回应是:摄影师Jeff把图片授权给StocktrekImages,之后tocktrekImages又授权给GettyImages,视觉中国是GettyImages的合作伙伴,所以拥有Jeff的图片销售权。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Jeff连发数条微博阐述视觉中国没有其作品的任何版权,也无权销售相关作品,并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其实最早视觉中国走入公众视野,就是因为2019年的“黑洞图片事件”:视觉中国将一群科学家辛苦制作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据为己有”,纳入自家图库并标注自己版权。该事件以及后续被扒出来的诸多黑料,对视觉中国的形象和商业化都带来不小打击。
然而,“黑洞图片事件”两年之后,从2021年开始,视觉中国似乎又“缓过来了”,其营收从2021年开始恢复增长,净利润虽然2022年下跌了,但2023年则实现了大幅增长。
视觉中国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图片版权中介,在真正的创作者那购买版权,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销售,所得收入再跟创作者分成。因此,一方面收版权费,另一方面还必须要给真正的创作者支付版权费用,也就是分成。
可以发现,视觉中国主要成本是营业成本,这其中主要就是支付给创作者的费用。以2022年为例,其营业成本占收入的46%,2022年的毛利率为56.58%,结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视觉中国给创作者的分成比例为40%-50%。
有趣的是,视觉中国的毛利率在2018年以前还是在不断上涨的,其2017年的毛利率是65.86%,也就是说当年给创作者的分成比例不会超过35%。在2019年之后,其毛利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目前稳定在55%左右,这意味着近几年给创作者的分成比例在45%左右。
在2023年一季度的净利率这一个指标上,视觉中国取得43.13%的“好成绩”,作为对比,行业中值是6.01%,新华网、人民网分别只有7.95%、6.01%。这一数据对于视觉中国而言是成绩,但对于整个数字媒体行业不一定是好事。
视觉中国两次严重“翻车”,问题根源可能就在于当前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在视觉中国2022年财报中,其明确说了要完善内容安全保障体系,原话是“确保内容导向正确、事实准确、来源规范、合法合规;强化内容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内容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健全内容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供稿方签约管理制度,做好举报受理工作等。”但是很明显,其内容的来源规范、合法合规做的并不好,才会两次闹出这样的事情。
8月16日、8月17日,视觉中国股价分别下跌4.86%、3.9%。仅仅两个交易日,视觉中国的市值便蒸发超10亿元,截至8月17日收盘,最新市值为110.62亿元。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