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何打造更多“寿光”?

作者:易牟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0325)

蔬菜价格疯涨,你慌了吗?

10月以来,原本2元/斤的菠菜走进10元时代,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10月22日至29日当周,菜花、洋白菜、茄子、青椒、豆角都有20%左右的环比上涨,菜花同比更是上涨了71.8%。

 好在政府和企业合力保供稳价,从源头、流通链、终端销售等环节进行调控,蔬菜价格渐渐回落。

但在这一场“餐桌保卫战”的背后,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9%左右,却生产了世界51%的蔬菜,且极少进行国际销售,这意味着中国人均蔬菜消费量,本应该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几乎不用为蔬菜发愁,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一切物价波动,都是供需之间的博弈。

那么,问题出在哪?


中国需要更多的寿光


提起中国蔬菜,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标杆——寿光。
数据显示,寿光市的蔬菜种植面积近60万亩,年产蔬菜432万吨,年蔬菜交易量900万吨,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年交易额达到70亿至100亿元,而且产品远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总结起来,寿光蔬菜有三大特点:种植规模宏大、品类繁多、绿色无公害。根据《山东商报》报道,寿光的菜农年入高达40万,是全国农业致富的典范。
但是,中国只有一个寿光,在更广泛的农村地区,蔬菜产业链想要崛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蔬菜的时候,使用的化肥种类繁多,但是养分含量相对单一;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农户们依旧施用大量肥料;在病虫害管理方面,平均每周一次的农药喷施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蔬菜生产过程投入过高等等。 
而且,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蔬菜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率达到了30%~40%,不少蔬菜别说流通了,根本就没有销路,蔬菜吃掉1/3、扔掉1/3、烂掉1/3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不仅堆高了成本,而且造成极大浪费。
即便菜能卖出去,菜农也不见得能赚多少钱。
就拿这一次蔬菜涨价潮来说,大家以为菜农是最大受益方吗? 
并不是。 
实际上,菜农是整条蔬菜产业链中最没有定价权的一方。 
一般来说,蔬菜产业链是这样的:在蔬菜成熟的季节,菜农卖菜给囤菜商;囤菜商不是立即倒手赚差价,而是随行就市,在菜价涨到高点的时候再出手卖给各省市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商只求快进快出,赚取差价,将蔬菜连夜批发给各大超市、小商贩;超市和商贩再卖给消费者。
在这条产业链中,菜农和批发商的利润最少,而囤菜商、超市则是定价方,最辛苦劳累的菜农,实际上仍然处于一个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状态,而且并没有从涨价潮中赚到什么利润。
总之,种植、流通、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是相扣的,如何突破这些困难,打造更多的“寿光”,是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菜农都在想办法积极突破的问题。

研产销一体化,正在成为一种新范式


近几年,中国蔬菜产业正在形成一种叫“研产一体”的模式。
研究方面,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各地的农业院校在全国的农产品主产区,成立了200多家科技小院,以“科技+农业”的方式,驻扎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与各地的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
生产方面,由当地企业和菜农主导种植,吸收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种植方式,通过科技赋能提高蔬菜的产量。 
以重庆铜梁为例,作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和重庆蔬菜四大保供基地之一,蔬菜基地达20几万亩,大大小小的农户有两三百户。2020年,西南大学与铜梁区共同推出了铜梁科技小院,以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项目。

成立不到一年,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减肥减药10-30%,蔬菜单产提高10-20%,土壤地力提升10-20%,蔬菜品质提升10-20%,环境减排20-30%。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些科研成果怎么进一步发挥作用,怎么进一步扩大生产,怎么给农户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又怎么走上消费者的餐桌呢?
就拿10月27日“淘菜菜急调100万斤平价菠菜”上了微博热搜来说,它实际上也反应了这一尴尬——源头实际上是不缺菜的,怎样走上消费者餐桌才是难题。
铜梁当地种菜大户邓代红就提到:“我们铜梁很多人有好的菜但是卖不出去。像今年,很多人不愿意种菜了,5毛钱以下一斤的话,人工钱都不够,因为水白菜和藤菜这些,都是请农民5毛钱一把在那捆。”
一方面,原产地的蔬菜“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全国却掀起了蔬菜涨价潮,市场供需失衡,就连商务部也鼓励居民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用品。
这是不是很魔幻?
“好品种、好土壤、好肥料和安全药剂,这些是绿色生产链必不可少的,但这不是全部。前端育苗,后端尾菜,这也是不是全部,重点是怎么到消费者手上。”
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陈新平教授告诉深眸财经,蔬菜是所有食品里损耗最大的,怎么样将它传递到消费者手上,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社区团购“淘菜菜”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近日,铜梁科技小院与淘菜菜达成合作——从11月3日开始,消费者可以在手机淘宝、淘特app的“淘菜菜”端口,以及微信小程序“盒马集市”上买到科技小院的蔬菜产品。 
这也意味着,重庆铜梁蔬菜企业,在原有的研产一体模式之外,又进一步探索出一个新的研产销一体的模式,通过科技小院、蔬菜基地、淘菜菜的三方联动,构建出一个用户头一天下单,基地中午采收,下午就能送到用户门口的流通范式。
据悉,重庆铜梁科技小院仅仅是“研、产、销”一体化的起点,在未来,科技小院联盟超200个优质生鲜基地都将接入成为淘菜菜直采基地,依托淘菜菜稳定的规模化需求,全国科技小院的绿色生鲜食品均可从源头直达全国社区。

蔬菜闭环中,淘菜菜在改变什么?


那么,淘菜菜的加入具体能带来哪些改变呢?
在深眸财经看来,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互联网科技改变了太多业态,但是在农业上始终难以着力,即便是各大电商平台的助农也大多停留在“远距电商”的阶段,售卖品类主要聚焦于更利于储存的水果和副产品,它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却对生鲜类少有办法。
淘菜菜的加入,最明显的改变有三点。
第一,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既让菜农不用再看天吃饭,又提高了整个流通环节中的效能。
原因在于,淘菜菜的消费者是头一天下单第二天提货,它是一个确定性下单的场景,在整个供给链路上,平台跟基地、原产地和农户直接合作,减少了中间环节,对于菜农来讲,有一个确定性的消费场景,可以更放心去生产菜,也不再受蔬菜价格涨跌影响。
而且,由于中间环节的时间跟空间都缩到了最短,让一颗菜在整个全链路的生命周期中实现了最优效能提升,将损耗降低到了最少,既节省了成本,又极大减少了浪费。
第二,促进了农研与生产的结合,既进一步推动了绿色低碳蔬菜的普及,又让消费者实现本地人吃本地新鲜菜,促进蔬菜保供稳价。
实验数据显示,借助健康土壤-绿色蔬菜综合管理措施,来自铜梁的低碳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20%,节氮30%以上,最终实现30~50%的综合环境减排。
比如水白菜,以前一亩地要补三吨肥料,采用了农研新方法之后,一亩只要一吨有机肥,价格也节省了三分之一。
铜梁科技小院负责人谭庆军表示:“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低碳蔬菜更新鲜、更优质、更绿色,我们希望通过规模化的销售让更多消费者知道,农产品也能低碳,并逐渐认可低碳蔬菜的理念,这也能进一步促使更多农业种植基地从源头起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在淘菜菜生鲜行业总经理郑红梅看来,淘菜菜作为优质原产地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除了将好菜送到消费者餐桌外,还能进一步完整农产品从育苗、种植到流通、销售环节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
如此一来,消费者也更容易吃到平价蔬菜。就以今年蔬菜涨价为例,生产端可能只减产了5%,价格端却会涨50%,甚至100%,淘菜菜加入流通环节之后,由于源头直供体系,重庆本地人就可以吃到本地的绿色新鲜蔬菜,而且价格也更加平价,促进了蔬菜的保供稳价。
比如11月5日在淘菜菜上线的农研小院低碳蔬菜,当日采摘的圆白萝卜只要3.19元/kg,莴笋只要5.58元/kg,再配合一些优惠券,重庆消费者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买到平价绿色蔬菜的需求。

第三,进一步推动研产销一体化,在农户、产业、消费者三赢的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多农产品产业带。 
毕竟,“研产销”一体化的原理在于,依靠阿里大数据,淘菜菜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再反馈给科技小院,在科研上实现突破,科研上的突破再反映到生产端,生产出更多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形成一个闭环。
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陈新平教授就提到,最终愿景是希望形成好多(蔬菜)大户的联合体,把铜梁的蔬菜做成一个统一的品牌,也给全国探索出一个新的农业供应链模式。
这对中国农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铜梁蔬菜的成功,可以迅速推及到全国,给全国各地蔬菜产业提供一个可行的“铜梁模式”,不仅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多农产品产业带,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寿光”,还能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结语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也曾在科技领域有过类似的模式。
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大学,有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一流的科技人才,斯坦福大学将这些技术和人才输送给硅谷的企业,企业再利用产业优势,将科技成果落地,实现商业化。惠普公司、NVIDIA、雅虎、谷歌等等著名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这些公司的技术也推动了科技浪潮的发展。
二者相互成就,硅谷成为世界创新的引擎,斯坦福成为世界顶级的大学。
今天,中国蔬菜产业链打造的“研产销”一体模式,可以看做是斯坦福和硅谷的升级版,从表面上看,它实现了农户、产业、消费者的“三赢”,而背后隐藏的还有整个中国经济、社会效率、生态农业的“三赢”。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在中国,如何打造更多“寿光”?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