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奶:毒苹果后再现“毒奶”?



刚刚经历过滴滴“上市既下架”的插曲。

维他奶又迫不及待上演了一出“自爆”式公关。

前者关系到“数据安全”。

后者关系到“舆论环境”。



再联想到6月底“停刊”的《苹果日报》。

这些大公司还真是一刻也不让人省心。

从“毒苹果”到“毒奶”?

6月23日。

东网等港媒表示:

壹传媒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后决定《苹果日报》午夜起实时停止运作,24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电子版于同日凌晨起暂停更新。

苹果日报随后官宣了这一消息。


但其实。

早在6月17日。

壹传媒就有5名高层因为串谋通过《苹果日报》刊登数十篇文章勾结外国势力,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被拘捕。

次日。

港警国安处正式落案检控壹传媒集团行政总裁@张剑虹 及《苹果日报》总编辑@罗伟光 涉违反香港国安法第29条串谋“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

资金被冻结。

人员大量离职。

壹传媒早已分崩离析。

6月22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时表示:

香港特区政府警务处和保安局近日对《苹果日报》相关人员和机构采取行动是依法办事,特区政府对香港国安法是有法必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让法律形同虚设。

随后。

就有了毒苹果的彻底崩盘。

却不曾想毒苹果刚刚消停。

维他奶又跳了出来。

“慰问袭警职工风波”发生后。

7月2日。

龚俊、任嘉伦相继解约。



舆论发酵之后。

7月3日。

维他奶12小时内发布了“两次声明”。


7月3日 00:30



7月3日 11:50


两次声明之后。

除了撇开责任,看不到任何担当,甚至开始了“锁评”。

如此行径。

自然得不到大众“谅解”。

7月4日。

全国多地商户自发下架维他奶产品。



受此事件影响。

7月5日。

维他奶国际最高跌幅超过14.8%,创下新低记录,市值直接蒸发23亿元。

7月6日。

维他奶执行主席罗友礼在文章《致维他奶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提到:

集团对近日的争议事件开展了详细调查,并于今日将私自撰写内部通告的员工辞退。

罗友礼还提到:

7月1日发生在香港的袭警事件是公然挑战法律的严重违法暴力行为,违背公司核心价值观,接下来会研究维他奶公司员工中的每个人如何以最清晰的方式确保实现核心价值观和责任。

港股“小茅台”?



作为香港的老牌饮料。

1940年至今。

维他奶已经81岁了。

现时生产厂房遍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美国;产品更是包括果汁、牛奶、茶类饮品,汽水、蒸馏水及豆腐等品牌。

创立以来。

维他奶一直树立自己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

当时更是因为产品号称富含维他命等营养成分,在学校周遭贩卖,成为了几代香港人的儿时记忆。

1994年。

维他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深圳之后陆续在上海、佛山、武汉和东莞等地建设厂房,并于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设立了分公司。

21世纪之初。

维他奶一跃成为中国液态包装豆奶的龙头。

根据Euromonitor统计:

截至2018年维他奶国际市占率为40.2%排名第一;不过兴业国际证券统计的国际市占率为却只有16.9%,低于豆本豆的20.7%排名第二。

除了豆奶。

罗桂祥早在1979年就开始布局柠檬茶饮品,开创即饮柠檬茶先河,之后更是在1999年至2017年连续18年在香港稳坐即饮茶饮料市场领先地位。



但不管是40.2%还是16.9%?

是豆奶还是柠檬茶?

维他奶早已在茶饮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

自2018年起。

维他奶的内地业务就已经占到了整体业务量的一半以上。

2019年的6月13日。

其股价最高触及47.25港元,市值超过400亿港元。

那时的它还是“港股小茅台”。

复合增长率一度达到10.34%,在内地的增长率更是高达21.87%,股价也是一路攀升涨幅超1300%。

此后。

2019年中至今。

维他奶因为业绩增长乏力累计跌幅超过45%。

2020年。

其净利润首次负增长。

神话早已不在。

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其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

1995年。

维他奶就出现了“变味事件”,回收产品一千三百万包。

2005。

维他奶又被公司原品控部经理举报使用过期椰浆生产椰子味维他奶,被上海市相关部门处罚。

2017年。

维他奶先后6次上黑榜。

2019年。

8100千克维他白牛头牛奶饮料被检出标签不合格未准入境。

2020年。

维他奶旗下共有11批次产地均为中国香港的饮料产品被拒入境,原因包括标签不合格和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泛酸钙。

1月。

维他奶被Valiant Varriors机构做空,被指责涉嫌财务欺诈,虚报中国内地利润,持续做假账,编造增长神话等问题。

6月底。

维他奶又遭遇Wasatch Advisors.Inc.减持.

更大的问题是:

疫情以来更加依赖内地市场的维他奶除了产品质量问题,又出现了“慰问袭警员工”这档子事。

而后。

维他奶又被扒出大股东是日本三菱,持股14.05%,罗有礼持股8.49%。

如今的维他奶。

不知不觉。

就已然“变质”。

我们理解近年来“新茶饮”的崛起,维他奶压力山大,这步子跨得就有点太大。

但在质量上频频出问题也就罢了。

我们至少还有情怀。

却不曾想维他奶走着走着就变成了香港的一口“毒奶”。

关键是:

7月初的事件还不是孤例。

“肇事”员工虽然被开除了。

但维他奶显然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

创始人以及维他奶何其无辜。


香港“修例”刻不容缓?

暴发户起家的壹传媒热衷于“政治游戏”。

这个不难理解。

一开始积极健康的维他奶居然也变质了。

再联想到近年来香港频频出现的“风波”。

我们真的有理由怀疑香港现在的“舆论环境”绝对有问题。

其中之一。

便是修例风波。

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

22个月。

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就已经接获及主动发现超过5700宗关于“起底”的投诉个案,并曾297次主动联络18个相关网站、社交平台或讨论区的营运商,要求移除5905条涉及“起底”的链接。

大量警察和其家属的个人资料遭恶意泄露及散播。



这一幕或许和维他奶采购部袭警者无关。

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被“武器化”的“起底”行为不知不觉早已变成了那把“撕裂”民&警关系的尖刀。

这种行为看似无伤大雅。

但其在潜移默化之重早已造成了社会分化。

而这。

或许就是香港修例势在必行的原因之一。

1、在《私隐条例》中加入针对“起底”行为的罪行;

2、赋予私隐专员刑事调查和检控的权力;

3、赋予私隐专员法定权力要求纠正涉及“起底”的内容。

有意思的是:

7月5日。

脸书、谷歌、推特“私下扬言”:

如果香港按计划进行资料保护法修订,他们要考虑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务。




这是踩到尾巴了吗?

修例的目的是打击“假新闻”,进一步“肃清”香港的舆论环境。

那些通过媒体“操纵”舆论“祸港”“乱港”“媚外”的媒体、机构和个人不一定会被算“旧账”,但它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尤其是那些有“前科”的一定会被“记录在案”。

而这。

或许才是脸书、谷歌和推特“忌惮”的。

毕竟。

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

尤其是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漂亮国媒体机构。

修例之后。

维他奶这种“要命”的人文关怀大概就会彻底消失了。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从“货运帮”到“滴滴”。

从《苹果日报》到维他奶。

数据安全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石。

舆论环境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沃土。

大数据属于个人、归于公司,更重要的数据还应该考虑到国家利益。

而舆论可以为个人、企业、机构带来流量,但这些流量不能以教唆部分网民误导他们三观的形式出现。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维他奶
维他奶:毒苹果后再现“毒奶”?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