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了。
这种即将“扑面而来”的紧张感。
或多或少都会勾起大家“柠檬味”的回忆。
而在此期间。
相信不少人都曾对这145位“出摊”的高三老师心生“敬意”。
也曾因为这180支笔芯感到“揪心”。
预祝这些即将高考的高三学子即将走上至关重要的“战场”。
但其他学生却还在那种一度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疲惫不堪的攀比式教育中“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或许。
这一切。
将在明天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所缓解。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父母方面:
由于“鸡娃”现象层出不穷。
新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作为监护人也应当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充分考虑其真实意愿。
学校方面:
由于学生欺凌问题变本加厉。
新法要求学校应当承担起防治学生欺凌的任务,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网络方面:
由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屡禁不止。
新法要求将网络保护单设一章,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①
教育内卷
我们都想“赢在起跑线上”?
▽
教育。
作为当下年轻人成家立业的三座大山“投资式住房、攀比式教育、续命式养老”之一,虽然人人都能有学上,但也人人变得脆弱、焦虑、又迷茫。
原因也很简单:
现阶段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
@伴读学长 总结过这样一个残酷事实:
985名校90%以上的优秀学生都是出身于教师家庭和富裕家庭。
但不可否认:
教育依旧是大多数普通人向上“攀爬”的唯一途径。
2016年。
清华大学颁布的“自强计划”规定:
凡是自强计划认定并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寒门子弟,清华将降低30-60分录取,如果体质测试优秀,还可以再额外降低5分。
2019年。
教育部加分政策公布:
牧区、山区、边疆、少数民族集居地的考生,台湾省籍的考生、华侨子女考生、归侨考生以及归侨女子考生,烈士女子考生和退役士兵在高考过后成绩最高可以加20分。
2020年。
黑龙江、江西、山东、辽宁、湖北等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支援湖北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的考试加分政策,大部分中考加分10-30。
教育部官宣抗疫烈士子女高考加20分。
高考加分一直就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尤其是近些年“鸡娃”一词深入人心。
@企鹅妈妈
未成年人家长各种“补习”“兴趣”“家教”破坏教育公平。
却决不允许其他家长和孩子踩到“红线”。
哪怕教育原本就谈不上“公平”?
哪怕他们是“烈士”?
而鸡娃正是诞生在这种大环境之下的一种产物。
鸡娃?
指的是未成年人父母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安排孩子“去读书、去学习、去奋斗”。
它最早从在北京诞生,之后传到了上广深。
最近几年才蔓延开来。
当然。
如果可以。
未成年人父母们不会也不愿走到这一步。
但当身边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也越来越高,学历贬值得越发厉害,很多人不得不主动抑或被动踏上这一条路。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也有父母秉持“青出于蓝”的刻板印象。
毕竟。
就连北大教授丁延庆也不能免俗。
还有就是:
别看中国有3000多所高等学校,但985、211的比例还是太少了。
网络上甚至流传出这样的解释:
什么是985?
985就是大约98.5%的同学考不上的那几十所大学,各省录取率在1.5%左右。
什么是211?
211就是21位同学中只有一个能考上,录取率在4%左右。
而在此前。
2020年高考:
1071万考生600万人上不了本科,200万人直接淘汰。
除此之外。
还有一半的人上不了高中。
虽然学历不能代表所有。
但奈何高考是一种普遍认同、相对高效又有权威的人才选拔方式呢?
就好比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
互联网公司甚至喜欢把名校标签作为噱头。
而学成总归是要货于“资本家”的。
此番种种。
再加上各大在线教育平台,以及知识付费类节目和媒体资本“别有用心”的炒作。
“赢在起跑线上”就成了趟过房子这座大山之后。
又一个输不起的“战线”。
②
教育异化
他们还只是“孩子”啊?
▽
鸡娃。
还不是教育这座大山最让人糟心的。
毕竟。
大多数父母的初衷真的很单纯,只想拼尽全力给孩子更好的,帮他们垫高自己的“起跑线”。
只是孩子这边就要受罪了。
除了压力山大的课业,还要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填满。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
依旧是父母“煞费苦心”孩子“半推半就”的合谋。
而现阶段学校也只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社会的一颗“螺丝钉”,我们若想“飞黄腾达”,靠得只能是自己、家庭和社会关系。
但不可否认:
学校教育才是稳定社会的基石。
1、学校教育
以前。
那时的老师还有戒尺,还会体罚。
但现在。
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老师们不再骂学生。
转过头却给家长布置起了作业。
作为国内教育的两面旗帜之一。
清华最近的事还真多。
前有教授说“落后不一定挨打”,后有教授怒斥“躺平”极不负责任。
而在清华附中闹出外籍中国学生升学率高达74%之后。
转头就有清华毕业生应聘保姆“先躺为敬”“带头鸡娃”。
更奇葩的是如今的教材:
《满江红》《雷锋日记》《刘胡兰》《黄继光》《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都被踢出了课本。
取而代之的是:
吴磊、范冰冰、杨幂、韩寒等人出现在了教材之中,肖战、王源、赵丽颖、王一博、迪丽热巴一不小心就成了考题。
这也就罢了。
《华盛顿》《石油大王哈默》《爱迪生救妈妈》等外国题材文章也不考据真实性和引导性,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国内教材之上。
更耸人听闻的是:
“人渣”老师一个传染两。
简直比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还要毁三观。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这一块。
鸡娃还算是正常的。
父母的畸形审美甚至把容貌焦虑传给了孩子。
有预估分析:
我国儿童化妆品市场份额已近 50 亿元,且每年还以 23% 的速度递增。据报道,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 5000 万儿童使用化妆品。
孩子们之所以会产生容貌焦虑?
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世界不断渲染“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鼓吹“美貌即正义”,让孩子们过于早熟。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星二代出现在银幕上,再加上明星父母推波助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当然。
这里肯定也有父母让孩子去做“童星”,把他们当做是摇钱树。
还有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和熊孩子“捣乱”事件。
家庭教育自然是无法推责的。
3、在线教育
疫情之下。
在线教育野蛮生长。
作业帮、猿辅导、掌门一对一等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了免费课程,帮助学生弥补因疫情无法到学校上课,又需要课外辅导的空缺。
除了免费这一招。
在线教育平台还喜欢砸广告、疯狂扩张。
而这些都需要烧钱。
要知道资本无利不起早。
之前的免费不过是为了抢占市场。
在投资人那里拿到更多融资而已。
毕竟。
在线教育这块蛋糕就连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也蠢蠢欲动。
它们在乎的真的是在线教育?
不。
它们在乎的只有利益。
③
教育隐患
卷不动的人们开始躺平?
▽
在春秋以前。
我们没有专门的人才选拔方式,底层有识之士如果不是有大机遇根本无缘官爵,永无出头之日。
秦始皇以武力一扫六合。
秦国轻文重武,做官的途径就是开疆拓土。
汉朝时期。
察举、征召、辟除、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并存,选拔人才的权利逐步向中央转移。
隋朝。
隋炀帝废除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
教育有公私之分。
公教如国子监、府学、县学的学生。
私教如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而在当下。
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体系,是从西方引入的。
而这种教育体制实际上是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它是一种相对高效的人才选拔和生产系统。
虽然我们废除了科举制,培育人才不再以担任国家“公务员”为毕生目标。
但从小学到大学这一套教育体系依旧是为国家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而现阶段。
我们成功解决了“挨打”,也刚刚脱离了“挨饿”,进入了“挨骂”阶段。
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势崛起势必会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忌惮”“制约”,甚至是“戕害”,这是外部环境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在内部。
“高房价”“高医疗”和“高教育”的弊端愈来愈凸显。
大多数人绝对看好中国的未来。
但对自己的未来却迷茫。
就像下面这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工作需要面对996和ICU。
恋爱需要一套买不起的房子。
结婚除了高离婚率还要面对鸡娃这座大山。
……
这或许就是那么多人“卷不动了”开始“躺平”的缘故。
当然。
这里的躺平不是躺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只是面对高额结婚成本、超低工作回报变得更现实而已。
而这。
或许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人才,只是加速我们成长,不断筛选之后的一种“反噬”。
也无怪乎:
我们的教科书会被资本入侵。
我们的师资力量有一些渣滓。
我们的“人才梯队”太多外流。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鸡娃,这件看起来“荒诞不经”的事。
或许。
最早在西方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中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而在当下。
当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小家庭对于教育回报的预期,“家教”这种私教自然就会抬头。
虽然脑机接口这件事离我们太过遥远。
但个人终端已经在重构我们的思维认知。
教育这件事。
或许。
真的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