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韩韩(作者系蓝媒汇创始人)
很遗憾,《关于虎嗅拖欠我们8000元稿费的一些说明》一文,在虎嗅连续三天的侵权投诉后,前天下午还是被平台给删除了。
谢谢各位媒体同行及用户对此事的关注与支持,文章被删前阅读近5万,有两千多人给予了分享。对我个人而言,这个传播度远超出我的预期,可见大家对这件事还是很有共鸣的。
虎嗅创始人李岷在稿件被删后与我电话沟通中提及此事,我表示:投诉是你们的权利,我接受平台的删除处理,如果认为我的稿件真侵权了,甚至你们也可以起诉我。但我会用我的方式,继续维权。
从今年1月1号有作者公开向虎嗅讨要稿费,到我们想起虎嗅通过员工马克(宋某)向我们约稿、也曾欠我们8000元稿费,到追讨无果我们微博公开讨债,再到我们向法院起诉,三个月的时间内,虎嗅没有任何人联系我们,解释为何不支付拖欠稿费的原因。
李岷在沟通中承认,虎嗅拖欠我们稿费事实层面无异议,系所谓的“员工违法违纪、公司管理失当”造成的,过错方是她们。但她不认同这是虎嗅与蓝媒汇双方机构之间的合作,认为只是虎嗅与我们“编辑个人的合作”,蓝媒汇无权以公司名义向虎嗅追讨稿费。
我对这个回复和认定很无语。大抵明白了为什么虎嗅一直很傲慢,以及他们的真实意图。
如此这般,今天我将继续以蓝媒汇创始人身份,代表公司向虎嗅喊话:请不要向我们“挖墙脚”!请不要私下联系我们员工干私活!
先看几张我与虎嗅员工马克的聊天截图:
李岷在与我沟通中也承认两个事实:
一、与我们一直沟通联系、邀约我们替虎嗅撰写联想选题稿件、并最后发在虎嗅网的马克(宋某),确实是他们的员工。
二、马克(宋某),找我们约稿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是职务行为。
既然虎嗅也承认马克是职务行为,我又是蓝媒汇创始人,并将合作任务指派编辑执行,那双方己经构成了公对公的合作要约。虎嗅拒不承认与蓝媒汇有关系,那全程与马克对接并指派任务的我,到底在这中间是什么角色?虎嗅给我有撰稿提成还是有其他报酬?
换句话说,虎嗅员工以职务行为,赤裸裸在我眼皮底下挖我公司的墙脚。基于事实和证据,我强烈公开遣责虎嗅挖墙脚这种有违公平、不道德的行为,请立即住手!
李岷说,既便双方都是职务行为,她仍不认为双方是机构合作,理由是双方没有签署合同或者邮件确认。
在我看来,李岷的说法完全是在规避责任。一方面,聊天记录可以视为双方合作的凭证,另一方面,自媒体先干活后走合同流程,可以说是行业惯例。我们一直在等马克通知走合同,是马克的违法违纪、是虎嗅的管理失当、用人不察,造成合同一直迟迟未能签署,错在马克和虎嗅,责任自然由虎嗅来担。
另外,虎嗅之所以咬定我们之间没有合同,不是机构间合作,只是与蓝媒汇编辑个人存在合作,在我看来是他们在规避风险和责任。因为就算是与我们编辑个人合作,虎嗅至始至终也没有与个人签合同,造成稿费事实性拖欠。就算员工个人去维权,虎嗅仍可以没有合同为由赖账。这也让我大扺理解了虎嗅为什么不承认与公司合作,内容作者屡屡曝出被虎嗅拖欠消息的动因。
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年营收过亿的虎嗅,在囯内三大头部商业科技媒体中,虎嗅的员工人数是最少的。商业稿件外约、“挖其他媒体墙角干私活”,是虎嗅员工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虎嗅的一个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虎嗅这些年一直在找写手替他们撰写商业稿件,并从中赚取稿费差价,也是公开的秘密。据多位甲方从业者透露,虎嗅向他们收取的稿件撰写费,每篇在2—3万元。而据我所了解,虎嗅给到包括我们在内的稿费,只有几千元,最低的只有2000元。
写在最后:
拖欠8000元稿费的事情很小,以至于如果不是别的作者维权,我都忘记了。我把此事公开后,除了有很多人对我们表示支持外,也有一些好心的朋友批评我,劝我没必要去较这个真,得不偿失。
但我直到现在仍坚持继续较真正下去的动因,是虎嗅拖欠同行稿费和各种合作费,不是个案,并且态度傲慢。他们在用自己制定的丛林法则,要求合作客户和内容作者必须遵守。除了我们,这些年还有不少人权益受到类似的侵害。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公开,让更多的同行知道,在与虎嗅合作时多一点注意。
比如,还有他们:
相信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与各位被侵害过的同行共勉,这事我会坚持维权下去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