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地图看工具产品的蝶变之路

滴滴近日默默的在国内部分城市上线了地图导航功能,并且在导航页面下方有滴滴地图的品牌字样,而往日这个字样是高德地图四个字。再联想到滴滴几个月以前上线的公交查询业务,高德、百度这些老牌地图厂商有的核心功能,滴滴现在已经全部都有了,滴滴已正式进入到了地图行业。

早在2017年,滴滴旗下全资控股公司就已经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发的甲级测绘资质,而现在为止国内拥有这个测试资质的包括滴滴在内,也总共只有高德、百度、四维图新和滴滴四家,所以三年前的滴滴就已经是合法的地图厂商了。

全球范围内,做地图的有很多,但是依靠地图核心功能实现盈利的只有谷歌一家厂商,国内鼎鼎有名的高德、百度等都不是依靠地图本身在盈利,所有的营收都是依靠和外部的合作实现转化。因此地图在国内就是无法赚钱的工具类产品的典型代表。

但自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出现后,地图的处境似乎在发生变化,高德基于自己地图流量的优势上线聚合打车,华为在无法使用谷歌套件后,在全球范围内上线了自己的地图工具,掉队的百度地图也重新包装营销,加之滴滴地图的加入,让地图市场重回火热状态。

以前地图在国内市场不能赚钱的根本性原因是地图作为一个工具属性极强的产品,即使有再大的用户规模,用户仍然是用完即走,完全不能和短视频这类用户使用时长极强的产品相提并论,而整个互联网行业,根本性的评价指标就是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这两个。当然如果没有后者,前者不可能实现盈利,和地图一样的工具类软件都是如此。

可是今天的高德地图、腾讯地图都成了自己生态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德地图在阿里的生态体系里,几乎现在为飞猪、饿了么、大电商产业等等都在提供服务,现在的高德就像阿里内部连接的中继器一样,连接着内部的各种产品数据。每年阿里发布的各种数据报告,其实提供底层数据支撑的都是高德。因此虽然高德现在不能给阿里赚钱,但却是阿里的刚需。

这就是地图产业崛起的一个刚性需求,曾经的工具产品慢慢的会逐渐转变成为平台生态中水电煤这样的新互联网基础设施。只不过地图比其它工具类产品更为有优势的是,它所具备的基础能力要更强。

对于许多人疑问的是,滴滴早在2017年年就拿到了甲级资质,为何迟迟到今年才推出产品。这就不得不说滴滴的地图战略了。

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地图都是面向C端用户的导航类地图,但其实除了服务于C端用户之外,在供应链领域的应运应该是地图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应运的最广的。5G大规模铺开之后,大多数的社会服务都会变成动态化,也即商品和服务是随着单个个体空间位置上的移动而不断变换的,要在不断的变换中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则依靠的就是地图定位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越来越高的人工智能也将提高对地图的利用率,因此可以说,我们在空间变化中享受到的很多服务都是依赖于地图这个基础的组件的。

而对滴滴来说,从四轮到两轮,从客运到货运,以出行为中心的所有交易几乎都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因此想要在群狼竞争的市场中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地图就是它绕不开的基础组件。但这并不是说地图是所有工具类产品发展的特例,其实大多数的互联网工具最终都会演变成为自己生态体系的水电煤,因为这些工具都是用户的刚需。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滴滴
从滴滴地图看工具产品的蝶变之路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